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观众《非诚勿扰》的是《叶问》

(2009-01-12 22:42:25)
标签:

叶问

非诚勿扰

长江短笛

文化

分类: 视读系列

“世界上没有怕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这是影片中男一号叶问回敬前来挑衅滋事,并讽刺自己怕老婆的北方武士金山找的一句话。

 

“武术虽然是一种武装力量,但是我们中国武术,是包含儒家的哲理,武德,也就是仁,推已及人,这是你们日本人永远不明白的道理!因为你们滥用暴力,将武力变成暴力,去欺压别人,你们不配学我们的中国武术。”这是叶问拒绝日本人妄图强迫他做皇军的武术教练时说的话。

 

这两段台词与他的永春拳一样深深留在了观众的脑海里。我以为,电影《叶问》受到观众的热捧,主要不是他的永春拳,而是中国武术的文化与内涵,是一代宗师的武德。特别是叶问面临国破家败,为了民族的尊严和同胞的生存,一改自己隐忍不发,毅然登场完胜10个日本武士,大长了民族的志气,大灭了敌人的威风。当被逼与日本三蒲将军决斗,叶问不畏恫吓,以精湛武艺和骁勇精神战胜了藐视公正却是最凶恶的敌人三蒲。

 

如果不是文化娱乐生活多元化,这部电影极有可能像当年的《霍元甲》一样刮起一阵中国武术的狂飙,涌动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热潮。究其原因,除了剧本与演技一流外,就是电影弘扬了中国武术孕含的中国道德价值观,拨动了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爱国、爱家、爱亲人。我们不会忘记,海内外华人在2008年极大地释放了这种民族精神气,时至年末,《叶问》以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对这一非凡岁月作了最恰当的回应。所以,《叶问》理当受到人们的追捧。

 

我查看了一下校内网,《叶问》给年轻人以极大的震撼力和感召力,影片在弘扬中国武术和中华文化之余,有几个具体问题会让他们颇感费解。如果把这个历史人物放到现代生活坐标系里来比较,会对“叶问”提出N个疑问,主要有:

 

第一、叶问为何不开武馆?在太平盛世,武功盖世的叶问闲赋在家,陪着妻小,享受生活。许多人半吊子功夫都纷纷开武馆,他却闭门不出,低调处事,不开武馆,不收徒弟。佛山乡亲千呼万唤,他仍然坚守自己的宁静与淡泊,他为何不晓得实现价值最大化?

 

第二、叶问为何怕老婆?在那个年代,像叶问拥有武功和家产的人,不仅没有看到三妻四妾,而且特别“怕老婆”。 “打”与“不打”,虽然没有事事请示汇报,却明显要看老婆眼色行事。老婆如此不支持自己的事业,他为何没曾有休妻打算?

 

第三、叶问为何不做生意?影片开始反映的年代,叶问就拥有娇妻和不菲的家产,是以前挣的还是祖上遗产,不得而知。叶问宁可借钱与人,也不愿入股分红,结果战乱时期生活毫无着落。是不是因为富有,才不愿接受好友周清泉合伙办公司赚钱的邀请?

 

第四、叶问为何不以武求生?佛山沦陷后,叶问与乡亲们一样失去了生存的条件,家宅也成了侵略者的老巢。叶问不凭自己武功去找工作,结果到处碰壁。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生活无着的叶问,何苦不愿意接受乡亲们对自己的恩赐与报答,何苦不向日本人低头换取大米求得苟活。

 

第五、叶问为何与人关门比武?除了两次与日本人决斗,一次在棉花厂为保护工人们向绿林好汉金山找主动出手,叶问的其它武艺切蹉都是“关门比赛”。包括与廖师傅比武,初遇金山找,尽管胜得酣畅淋漓,但他从不张扬,称打赢了是运气,不接受别人的赞美和礼遇。

 

现代年轻人如果碰到同样的问题,毫不怀疑其多数会作出完全相反的选择。而影片通过艺术手法展示了这些稀缺元素,唤醒了当代人内心深处的良知,所以共情,所以感动。叶问之所以在历史画卷中留下自己不朽的墨迹,正是他具有与普通人不同的地方。他武功如此精湛,肯定少了其它的分心与爱好。他武德如此高洁,肯定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生活观。他伸张正义而不争强好胜。他与民共苦却不与市井之辈同流合污。

 

影片《叶问》,正是以一代宗师的柔情与侠骨,对电影观众做到了《非诚勿扰》。影片中的叶问,似乎也对与之“切蹉”武功的来访者频频告诫——非诚勿扰。而同期上影的《非诚勿扰》,由葛尤塑造了一个晃晃“海归”,除了情节荒唐、对白流俗、故事拼凑,还有那种惊世骇俗的企图,对观众没有多少诚意。名导冯小刚是打着《非诚勿扰》的幌子,再一次骚扰了观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