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长江短笛
长江短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2,047
  • 关注人气:33,63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振宁仍然是位智慧的大师(图)

(2007-09-09 17:13:28)
标签:

社会/纪实

杨振宁

翁帆

武汉

科协年会

分类: 时评系列

 

(文化博客首页城市江湖栏推荐)

 

杨振宁仍然是位智慧的大师(图)

 

杨振宁伉俪抵达武汉参加科协年会

 

 

杨振宁仍然是位智慧的大师(图)

 

杨振宁翁帆夫妇婚后生活一景——北海旅游

 

双休日,江城武汉迎来全国科协年会。朋友约我参加开幕式并听高峰论坛的演讲,我因事先有其它公务安排,未能前往。这个年会对于武汉来说是难得的名流云集,群贤毕至。朋友特意说杨振宁和翁帆也要前来,这无疑是会议吸引眼球的一个特别亮点。这不,会议开始前一天,《楚天都市报》就在头版刊登消息和照片,报道杨振宁伉俪来汉与会。很多年轻人更是来了激情引颈以待,说一定要想办法亲眼目睹这对中国年龄悬殊最大的忘年婚。言谈之间,误把大师当作文娱圈里的明星一样追捧。

 

看过这两天的报纸,记者和媒体并没有作这方面的引导和暗示(看来与中央常委李长春近日在武汉考察,强调为十七大召开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有关吧)。杨振宁出席大会活动,翁帆露面很少报道,只是说在华中科大活动时,翁帆身着兰花裙、灰开衫的素净打扮,沉静内秀示人。更多的报道是杨振宁与江城学子(全国知名大学华中科大、全省最著名的高中华师附中)分享他的人生智慧。现把他的主要观点摘录如下:

 

                   这是中华民族最好的时代

“你能认清自己所处的时代吗?”杨振宁反问所有学生,大家都陷入了沉思。其实杨振宁的诗句“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就是最好的诠释。 他说,中国这几十年的进步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持续高速发展,这是怎样的一个大时代?杨振宁寄语广大学子:“你们只有抓住这个大时代,才能对将来有个正确的选择!”

                    国人何时能获诺贝尔奖?

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需要有很好的工业背景。现在研究物质结构已到非常微小的范畴,需要极其复杂的仪器,目前中国要做到这点很困难。好在最近几年,国内在设立大型实验室,正在向最复杂的科学领域进军。学术研究还需要有传统,所谓学术传统就是一种学术见解需要不断地传承,学术需要积累和铺垫。他举例说,英国有一位教授做了很多基础性研究,哪些方向可以发展,他都做了探索。虽然自己没有得到诺贝尔奖,但他把自己的想法传给了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在这些学生中间,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另一个原因,国内很多重点大学,大城市来的学生对数理化不感兴趣,热衷于管理、医学、经济这类学科,偏远地区来的学生则喜欢物理和数学。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对物理学的关注是获得诺贝尔奖的重要条件。当有同学问:您认为中国科学家何时能获诺贝尔奖? 杨振宁极其坚定地说:“10到20年内,肯定能看到。”

 

               要想成为爱因斯坦,最好换个时代出生

 

“首先我想说,每个学科在不同的时段,其发展有很大的起伏。年轻人了解这一点,可以作出比较正确的选择和决定。”杨振宁说,上世纪的头二三十年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段的成就比牛顿以后的几个世纪都要重要。物理学能在这段时间得到如此大的发展,是因为这时在技术上的发展都对原有的理论构成了冲击。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当时的一些青年物理学家进行了重要研究,使得微观物理学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大发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而今天的技术虽然有很多发展,但还没有出现像上世纪那样对现有理论构成困扰的大问题,我觉得今后20到30年间,出现那样的大成就的几率都很小。”“大家对爱因斯坦等大师非常敬佩和向往,但不要以为你们努力了就能成为像他们那样的大师。”杨先生风趣地说,“这是这个时代决定的,除非你们换个时代出生。”

 

                     把握好正确的方向最重要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物理学有兴趣的同学就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抱负。杨振宁说,因为现在的研究发展开启了很多新的领域,“通俗点讲,每个方向,只要你走进去了都可以‘发大财’。”


100年前是物理学的黄金时代,科学家们发现了电子、放射性衰变、X光,接着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100年后,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可是物理界没有更多的重大发现,是物理不重要了吗?不然,是物理学的很多新领域出现了,为我们打开了很多门,每一个门走进去都能大有作为。学生可以学技术,其实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正确的方向。

 

               人文素养与科研,不见得有直接关系

 

近年来,国内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一些理工类高校还建立了大学生人文素养基地。人文素养和科学研究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杨振宁的回答是:对科研不见得有直接影响,但对做人的方式和情趣的确有很大帮助。在西方学术大师圈子里,杨振宁有很多朋友,“这些人有的拉丁文、希腊文非常好,古代文学也很熟,随口就能自然地流露出自己的这种涵养。但这对他们的科学研究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想去美国学习,先要想好两个问题

 

“如果你想在物理、化学和数学等领域作出重要的成就和贡献,我认为赴美深造是有很大帮助的。”杨振宁的回答开宗明义,“不过,你需要考虑自己能不能适应那里的学习。”每当有学生向他咨询去美国学习的情况时,杨振宁都会提出两个问题:第一,美国的学生非常爱比,有种我要比你棒的心态,你能承受这样的氛围压力吗?第二,美国和国内的学校教育方式不同,什么都要靠自己来弄,有别于中老师训导式教育的美国老师启发式教育你能不能适应呢?他希望有想法去美国学习的学生慎重对待。是不是一定要出国才有发展机会呢?如果不是每门都在90分以上的学生,我认为在中国清华读4年,比在美国任何一所名校学到的知识都要多。杨振宁说,“人生的发展机会很多,尤其在今天的中国,整个经济每几年就是一个大改变,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多,每个学子都应该认清这一点。”

 

2004年12月,82岁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与28岁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英语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翁帆登记结婚,引起全国关注。几年来,婚后的杨翁夫妇深居简出,甚少出现在公众面前。这次杨翁夫妇坦然面对观众,没有了当初那种好奇和猜想,这是一件幸事。想当初,杨翁忘年恋或忘年婚曾经引起媒体热炒,网上更是出现了不少不公正的言论,给杨振宁和翁帆以极大的压力。看来,武汉媒体没有过多地打扰大师和翁帆,让江城人也让全国分享了大师的思想成果。社会应该尊重杨振宁的个人隐私,不要过多议论和干预,给他们一个宁静的空间。

 

我发这篇文章是鉴于目前网络有一种倾向,把一些有文化历史经典意义的人物都进行娱乐化。什么李白是个“古惑仔”,诸葛亮是个“阴谋家”,不谈金庸文学创作而大谈金庸的黄婚恋,甚至对孔子,除了儒学之外的其它琐事极尽“娱说”,受这种文风影响,我担心本地媒体和市民也这样对待杨振宁先生,不是关注他的学术和学术活动而是窥视他的隐私,亵渎一位华裔大师的尊严与光荣,把一个学者变成一个智慧的符号或娱乐的载体。好在时间是最好的打磨石,大师就是大师,任凭风流起,稳坐钓鱼台。翁帆对大师的追求不是一时感情冲动,而是一种理智的选择,翁帆一向不怕权贵,却尊重科学,敬畏大师,才使得她经历不平凡的恋爱和婚姻后,在大众面前不卑不亢,泰然自若,让婚姻生活精致温馨和谐。 

 

链接文章:走近杨振宁翁帆婚后生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