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思系列 |
前几天不知从哪本书上看到一则故事,好像发生在美国的哪一个城市。大意是说一个老奶奶带着一个孙子过日子,饥寒交迫,万般无奈之下,奶奶偷了一个食品店的馒头给孙子吃,后来被警方抓起来。警方提出两种处理意见,一是拘留15天,二是罚款100美元。对这两种处罚,老奶奶都无法接受,原因是接受拘留孙子没有人带,接受罚款根本拿不出钱。后来移送到法院审判,起诉方与老奶奶的辩护律师为被告应不应该接受法律惩罚展开激烈辩论,一时无法结案,引起到场观摩的官员和市民的关注。最后,主审法官宣布:被告必须接受法律的审判,这是维护正常社会秩序的需要。但是,他为本市存在如此贫困的老少家庭没有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救助而深感羞愧。他号召在场的政府官员及商人,为这个可怜的家庭捐款。事后,市政府完善了社会求助体系。
今天又看到一个“海因兹偷药”的故事: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能够救她,就是本城药剂师最近研制的一种新药。配制这种药成本为200元,但药剂师却索要2000元。病人的丈夫海因兹到处借钱,最终才凑得1000元。海因兹迫不得已,只好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但药剂师说:“我研制这种药正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途无路,撬开了药店的门,为妻子偷了药。美国心理学家针对这个案例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海因兹该不该偷药?为什么?假如海因兹不爱他的妻子,他是否应该去偷药?为什么?假如不是海因兹的妻子,而是他的朋友得了癌症快要死了,他是否应该去偷药?为什么?
主审法官的审判及其扩展,心理学家设置的两难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道德判断从低到高的演进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1、
2、
3、
4、
5、
6、
这两个故事对我们至少有三点重要启示:
一、道德建设是由低到高的,一是年龄的由小到大,二是层次的由浅入深,这是规律。我们国家从小进行信仰教育,长大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是值得深刻反省的。
二、针对这六个层次,我们可以经常检验自己处于什么样的道德层次和水准?思考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尤其是执政的官员和为当权者当顾问或对社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理论家们。
三、对儿童对社会成员的道德教育最好的办法是不断接触和直面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问题,促进个体思考和社会形成道德共识。这比背口诀,不经思考唱“八荣八耻”歌,实际效果会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