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视读系列 |
因“馒头”一夜成名的胡戈,迅速蹿红,家喻户晓,也使得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将来。现在的胡戈已是独立导演了,首部原创《大杀器传奇》恶搞片正在紧拍摄之中。因才华出众,《天机》剧组相邀剪接,胡戈开价20万。近期他故态复萌,再次恶搞《血战到底》,不过是该剧组邀请所为,目的是借胡戈效应宣传该片。
应该说胡戈是《无极》公映后第一次风暴的最大受益者。这是他在陋室制作《馒头血案》所没有预想到的。在挑战大师级人物方面,胡戈给人以很多启示:
“无心”胜过“有心”。有很多人自不量力,轻言挑战大师,结果只能是鸡蛋碰石头。胡戈在大师面前并非胆大妄为(不顾影界常规则除外),得益于有一颗爱好电影制作技巧的平常之心。通过馒头事件可以看出,他非但没有挑战大师之心,反而非常崇拜陈导。他以无心之过胜过很多有心之功的人。
“追星”不如“锥星”。追星族如云,多是模仿、从众、为别人欢呼,沧海一粟,难有个性表现,难已成星。而“锥星”,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让明星措手不及、痛得嗷嗷直叫,而自己则一展风采,借明星光环,吸引众人眼球。
“锥星”须有“善心”。近来,取“锥星”之法妄图成自己之名已不鲜见。在文学大师余秋雨面前,那些曾经以历史旧案、以余氏散文中史料方面的纰漏挑战大师者,至今也没有谁能真正出人头地。那些以余秋雨在歌曲大奖赛上的点评中个别字的读法有异,而发起炮轰的电视观众和网友,也料定成不了什么气候。胡戈聪明之处,在于他不去攻击大师绝对优势的前提下,挥出自己的“利器”——恶搞,需要说明的是,恶搞却无对人的恶意。
“成星”还要“追星”。“锥星”是手段,“成星”是目的。从根本上成功,是不能逆明星潮流而动的。“锥星”成功后,必须改斜归正。胡戈有没有因馒头事件正式向陈导道歉我不记得了,但他最近对记者说,以后除非是别人邀请,否则我再也不敢随便恶搞别人的片子了。他因独立制作电影体会颇多,正准备正式拜陈凯歌为师,很希望陈导能看自己的片样,那怕是提出尖锐的批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