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军旅书法家董玉坤先生的魏楷书法
| 分类: 杂文评论 |
我看军旅书法家董玉坤先生的魏楷书法
文/严克江
了解董玉坤先生这个人还是缘自网络,一个署名“辽宁老董”的人在各实力书家活动的论坛和QQ群频频亮相,人们透过他的魏楷书法作品,领略到了其无比精彩的书艺世界。
总体来讲,北碑从隶来,带行味儿,含刀刻意。纵观董先生的魏碑书法,他是系统临习过《李璧墓志》、《李谋墓志》、《元绪墓志》、《吐谷浑墓志》、《王休宾墓志》等一系列北魏墓志的,这种学习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视野,使他对魏楷结构有了一种解衣盘礴式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他的造型能力,笔法也取得了从未有过的解放。在对《张猛龙》笔法和结构有了深入的理解之后,作品形成了一个“清健”的基调,让人为之注目。作品中也融入了一些行草笔意,结构上也打破了《张猛龙》的桎梏,呈现出了婀娜多姿的情趣。
一个书法家的成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个人风貌的彰显,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砺,再加上对个人审美因子的深刻认识,才能有选择地有所取舍地铸成自家风貌。如果没有这些东西作支撑,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阮元在《南北书概论》说:“界格方严,法书深刻”,碑刻和法帖都有其深刻的一面,因为他们的书写工具不一样,所以决定了其特点,董玉坤老师的魏碑书体不但化用了《始平公》和《龙门》的方峻雄强,也有汉隶之流美灵动,康有为在《广艺舟辑》上有这样一句话“龙门造像自为一体,意象相近,皆雄峻伟茂,极意发拓,方笔之极轨也”造像之方强伟茂和北朝摩崖字中恣肆古拙的用笔,形成董玉坤老师书法的个人面貌。此所谓师古不泥古,自出新意,独开新面是也!
董玉坤先生的魏楷书法用笔中盈,以方笔为主,圆笔辅助之,下笔劲辣,沉着痛快,如断金切玉一般,特别是在藏锋的起笔和转折的地方处理得干净利落,十分难得。虽然是中锋用笔,但不因为瘦劲而力怯,在起笔处,特别是有重叠的笔画上面,先生会灵活地处理好其中的变化,使得线条变化得十分丰富,收笔之处,回笔缓慢舒展,笔画苍劲古厚,笔力峻绝,笔势大多是向上偏斜的,左低又高,体态纵出,笔画的长短,大小,寓变化与统一和法度之中,特别是在正斜,俯仰,高低上的极力体现,使原来很拘谨的正楷书法充满着动态感,给人以淋漓豪放,自由奔放的感觉。从整体上看,单字紧密,整体疏朗,笔画长短和字形的构造上,各尽其态,巧妙多变,让人耳目一新。用笔自如,使作品少了一些刻意,却多了一份趣味,实在是难得。在形式表现上,选纸别出心裁,自出新意,在观者面前,造成一种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法无定法,关键在个人审美取向与眼光。《张猛龙碑》和《龙门二十品》,都是魏碑经典。董玉坤在临帖上就下最笨的功夫,一笔一划,态度一丝不苟,数百遍地练,将字型熟记于心,这些文字与碑学所指的金石文字相比,大多更加率性自如,绝少束缚,字态鲜活、奇趣横生,体现了先民们最真实的书写和结字状态。《张猛龙碑》是先打底稿再刻石的,而《龙门二十品》是直接刻上去的,个性更突出。整体上看,董先生的魏碑书法单字结体紧密,整体疏朗,在笔画长短,还有字形的构造上,各尽其态,巧妙多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想象到,先生在创作时已完全摈弃魏碑中分明的棱角,取而代之的是自然稳健的用笔,加上极富动感的行草笔意,在浑重之中又多了一份逸致。大处落笔,细节注重。细观之,奇趣横生,耐人寻味。
诚然,魏碑易于功力而难于性情,而先生的书法却突破了这一点。他在众多的魏碑名帖中,选定《张猛龙碑》和《石门铭碑》为主攻方向,并作为书法的立身之基,又参以六朝墓志结体多变的特征,观其书作,既有张猛龙的沉雄古拙、险峻奇绝,又有石门铭的逸态飞动、仙风道骨,间或流露出墓志书法的朴茂稚拙,可谓妙趣横生。以实写虚,借虚生实,虚实相生,既有“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充实,又有“空潭泻春,古镜照神”的空灵,产生特殊的妙趣和意境,达到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字外之意。先生的书法作品,都是由法而来的,且能巧妙通变。这种变化是一种创新,然变法而有法则更是难能可贵的。也正是这种对古文化的传承和自我创新,使书作形成了鲜明的个人特色。在结体上:奇宕舒展,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又变化无端。达到了先师康有为所说的:“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间布白自致其妙,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正之内,皆极精彩”之效果。在笔法上:书作用笔以方笔为主,辅助以圆笔,方圆结合,方劲圆浑;入笔斩截,笔画中实饱满,有清峻、雄健之感。方点以切笔侧入纸,如高峰坠石,入笔和收笔或藏锋或露锋,出锋两端细劲,藏锋两端浑圆,使作品有一种古拙之美。每字之间结构相得益彰、疏密恰到好处,整幅作品气象浑穆、遒劲俊逸、酣畅多变、古雅苍劲,墨色浓淡间直透出一片酣畅淋漓的神韵妙境。
先生把学书的主攻方向定在对魏碑的修炼上,这不失为一个独具慧眼的明智选择。魏碑是区别唐楷而言的,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把北朝的石刻称作“北碑”,“北碑”最盛行的时代当属北魏,所以才有“魏碑”之称。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楫》,提倡以魏碑的阳刚之美,冲击赵董的阴柔之美,并成为当时书坛的主流。董先生还睿智的看到,魏碑群体数量庞大,而且是千碑千面,有的平和中庸、有的结字怪诞、有的自然天成、有的乱头粗服,而碑中的文字,又是形态各异,可谓千字千面,这都是学习书法的无尽宝藏。书法形式美的直观表现是线条之美,而线条美主要取决于曲线的形成,先生的魏碑笔画多以跌宕为特征,其高明之处在于“一点一面,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故能化直为曲,曲中求直,化静为动,动中归静。横、竖以自然弯曲的弧线展示线条的曲度和力度,使视觉古拙、沉稳、取势、跌宕强烈的变化,产生复杂的笔下情感,耐人寻味。结体善于造险,亦善于救险,抑左扬右,以侧取妍,欹正相生,长线瘦硬,短线刀味十足,长短交错,俯仰伸缩,安排得欲倾不倒,以欹反正,不齐之齐,无序之序,字态昂扬奋举,尽显欹侧之美。架构外不拘于形,内不拘于物,内紧外松,方寸之间,展天地之正气,无矫揉造作之态,非技艺娴熟之不能。苏轼有云:“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为了不让大字线条看起大而空,呆板无生气,先生的创作力求书作中透出元君墓志之流动俊美、融隶之浑厚、篆之圆润,自成一体,书作静中有动、平仄相生。
《论语》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个人,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某一方面,必须立高志,顺德行,守仁心,然“游于艺”既是本质,也是目的,是一个层次,也是一种境界。在今天我们回望,魏楷在中国书法史上短短一瞬,却也是厚重的一笔。在魏楷的百花园里,董玉坤先生凭借自身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和独有的艺术禀赋,游于其中,为自己铺展开一方灵动、透美,且处处别有洞天的艺术天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