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小平
张小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159,439
  • 关注人气:9,2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掌握“AI超能力”,高效能人士必备的第八种习惯

(2023-06-09 11:59:57)
标签:

ai

aigc

高效职场人

超级个体

张小平

分类: AI高效职场人

掌握“AI超能力”,高效能人士必备的第八种习惯

 

一、迈入AI时代,需要刷新知识结构

 

你们能想象吗?一个有十多年美术基础的人,被一个零基础的人在专业绘画领域里“打败”?

 

我有一个亲戚的小孩,他刚从美术院校毕业不久,前几天从网上接到一份插画任务,要求3天内交稿。前几天的一个晚上,他跟我抱怨,说已经画了2天才完成了一半,这个钱太难赚了!

 

我说,你把任务要求发给我,我帮你想想办法。之后,他发来一段大概100字左右的要求。我将要求修改成一段指令,输入到一款AI绘画软件中,随即,它就生成了一幅精美的插画,整个过程不到10秒。

 

掌握“AI超能力”,高效能人士必备的第八种习惯
 

我给他发了过去。一秒钟后,他发来了三个惊叹号:不可能!!!你怎么能画出这么专业的东西来?我把实情告诉了他,然后那天晚上他就再也没有搭理过我。

 

第二天一早,我发现他给我发了一条信息,时间是凌晨2:30。这说明啊,他整个晚上都在床上翻来覆去,没有睡好。他特别着急,想知道从哪里能够学习到这些AI绘画工具。

 

我相信很多朋友已经听说过AIAIGCGPT等名词,这里我就不深入讲解了。简单来说,AI就是人工智能技术,GPT是使用AI技术训练的语言模型,而AIGC是基于AI技术和GPT平台开发的应用程序,能够生成文字、代码、图片、视频、3D等不同的内容。

 

我想强调的一点是:GPT为基础的AIGC技术,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最先进的科技和最广泛的应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要随时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因为你原来掌握的技能,有可能已经落伍。如果你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你所从事的岗位和行业,可能会面临整体的颠覆甚至淘汰。

 

 

二、未来“超级个体”,能同时驾驭多个机器人

 

大家看过电视剧《三体》吗?里面有一个警探叫史强,上面让他调查三体组织,于是他要求给安排十个助手。谁知道第二天,上司只给他派了一个叫“徐冰冰”的小姑娘过来,她的外号叫“十个人”。

 

掌握“AI超能力”,高效能人士必备的第八种习惯
 

史强心里当然十分不爽,可没多久他就惊奇地发现,徐冰冰的工作效率超高!不管是查档案还是追踪线索,她总是能够很快地交上令人满意的结果,有时甚至比史强想象中的还要好。简直就是一人顶十个!

 

“进入AI时代,人的才华还重要吗?”不久前,有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同学把这个问题抛给了我,我的回答很坚定:当然重要啦!

 

其实,无论是在哪个年代,人的才华始终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代表着个人的天赋、努力和独特的能力,在某个领域中的集中爆发。

 

但是, 每一个时代对“才华”的定义,以及它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不同——

在汽车发明之前,驾驭好马车是一种杰出才华;

在计算器发明之前,熟练使用算盘是一种杰出才华;

在互联网发明之前,善于使用传真机是一种杰出才华。

 

但如果时代变了,曾经被视为杰出的才华,最后会被边缘化,最多是一种闲情逸致而已。

 

我相信,在未来的AI时代,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华将会有全新的标准——

第一,你是否具备访问AI的足够权限?这决定了你才华的高度;

第二,你是否能掌握多种AI机器人?这决定了你才华的广度;

第三,你是否能充分发挥AI的潜力?这决定了你才华的深度。

 

“未来一个人最核心的能力,是你调用AI机器人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如果你能真正理解这句话,并立即行动起来,那么你将占据事业发展的先机。

 

 

三、AIGC技术生将带来三波冲击

 

一觉醒来,中国100万会计师人群惊呆了,他们的高薪岗位面临失业风险。2023518日,国外学者公布最新研究报告,称GPT4.0通过了四大会计行业资格考试。

 

这是国际上最权威但通过率极低的考试,每年有大量考生泪洒考场。这其中也包括GPT3.5,它在2月份参加的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正确率只有40%3个月后,这位“复读生”卷土重来,4场考试平均得分高达85分。

 

自从面世GPT先后通过了微生物学测验、法学院课程考试、部分美国医师执照考试、MBA论文测试,IQ智商测试也曾得过151分的高分……AI表现出来的“超能力”,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威胁。

 

我认为,以GPT为代表的AIGC技术的诞生将带来三波冲击:

 

第一波冲击,是由于AIGC技术提高了工作效率,将导致广泛的失业。早期意识到并采取行动的公司将迅速裁减多余的员工。

 

根据高盛集团在20234月发布的报告,预计AI技术将在全球劳动力市场上取代多达3亿个工作岗位。

 

不久前,我看到两则新闻证实了这一点:一家游戏公司推行AIGC工具后,果断裁掉了80%的游戏原画师;另一家著名广告公司停止了包括文案、设计等在内的所有外包工作,全力推行公司的AIGC化。

 

哪些岗位最容易被AI取代?我问了世界上“最强大脑”——GPT。它的回答如下:

 

掌握“AI超能力”,高效能人士必备的第八种习惯
掌握“AI超能力”,高效能人士必备的第八种习惯
 

我们看到,这个名单上有收银员、客服人员、数据分析师、会计、记者、翻译、音乐家……看来AI对人类很多职业的普通性“平替”,是不分贵贱、无差别打击的。

 

第二波冲击,是在未来的智能化时代,那些及早醒悟并成长起来的“超级个体”,将返过来“干掉”一批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的公司。

 

未来的AI代,是“超级个体”的时代,会涌现越来越多像《三体》中徐冰冰这样的“超级个体”或“超级助理”——他们的能力特别强,可以同时驾驭多个机器人进行工作,干起活来以一敌十,效率极高。那些效率低下、成本高企的公司将面临这些“超级个体”的严重威胁。

 

第三波冲击潮即将来袭!AIGC会助力众多像如OpenAI这样的超级公司涌现,它们对传统的公司将造成巨大冲击。

 

未来的超级公司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有一家叫Midjourney的公司,它推出的AI画工具,“寄生”在一个叫Discord的互联网平台上,Discord有点类似QQ空间。

 

掌握“AI超能力”,高效能人士必备的第八种习惯


Discord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互联网公司,现有650名员工,2021年融资5亿美金,每年营收大概有1亿美金。但Midjourney更牛!仅有11个员工,而且没有任何融资,但它的年营收同样达到了1亿美金。这说明,Midjourney的现金流和员工平均创收能力,都是超强的。

 

DiscordMidjourney的对比,说明了一个问题:未来形态的公司和传统公司相比,就好像超音速飞机和大卡车的速度比赛。

 

当然,新技术新工具带来的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也将极大刺激消费市场,尤其是精神消费的增长,在冲击传统的产业和就业市场时,也会创造更多需求和创业、就业机会。

 

 

四、知道比知识重要,调用比掌握重要

 

说起未来的超级个体和公司,有一个最核心的关键词,是“高效”。

 

我相信,很多人可能看过一本书,叫《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是被福布斯评为“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十本管理书籍”之一,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商业书”。这本书介绍了高效能人士通常具备的七种习惯,比如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双赢思维等等。

 

这本书已经出版20多年了,如今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变。掌握AI思维和AI工具超能力,应该成为新时代一种必备的技能和习惯,我把它称之为高效能人士的“第八个习惯”。

 

那么,如何才能掌握“AI超能力”呢?其实很简单,核心有两点:

 

第一点,我们必须更新自己的底层逻辑。AI时代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用两句话来说明:

 

第一句话是:“知道,比知识重要”;

第二句话是:“调用,比掌握重要”。

 

以前大家都说“知识就是力量”,但在AI时代,你只需要“知道”,会“调用”就行了。

 

大家一定要记牢这两句话,它未来给你带来的价值,有可能比后面学习的所有技能都要大,因为它为你带来了思维的破壁。

 

第二点,我要跟大家分享一种具体的方法论——就是我提出的“100小时法则”。

 

在传统社会,要成为某个领域专家,你至少需要花1万个小时。但在全新的AI代,个人或公司的成长的速度大大加快了,“一万小时定律”变成了“100小时法则”。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我不花这100个小时,又会怎样呢?没事儿吧!是的,短期来看,可能没有任何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你有可能会成为某些失业统计数据中的一分子。

 

朋友们,你是要成为AI时代掌握第八种习惯的高效能人士,还是成为某些报告里面的统计数据之一呢?我相信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明确的判断。

 

从某种程度来说,“100小时法则”和“一万小时定律”其实并行不悖——面临新技术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如果你能“100小时法则”抢占先机,再用“一万小时定律”持续拓深你的专业、拓宽你的知识,那你将永远和时代机遇相陪而行。

 

应对变化的最好办法,就是想办法创造变化。赶紧行动起来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