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罗山走出的温州后生儿
-记龙湾籍青年海派画家潘罗敏
 
今日龙湾
6版文化寻踪 编辑:叶晓东 2013年7月12日
夏冬/文
 
 
【人物名片】
潘罗敏,1981年1月生于龙湾区瑶溪街道龙湾村,当代自由艺术家。德国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硕士毕业。现为上海523艺术中心签约画家。
 
   
当被人介绍为“当代艺术家”的时候,从温州走出去的“后生儿”潘罗敏,则自称是“架上激进派”。他说,他现在的工作是画画,生活也是画画。最极端的时候,常常每天要画上十几小时。他常年居住在上海,深受海派画风的侵染,却从骨子里对家乡有深厚的情怀。为此,一个夏日,记者拨通电话,与他有了一番心灵的隔空对话。
 
 
    记者:你常年居住在沪上,为何还热衷创作大罗山题材的作品?
    潘罗敏:这是我近年来少见的一种绘画方式,我并不是一位传统的风景画家,我的油画作品很当代,都在工作室进行。2013年的5月,我有空回家乡龙湾探亲,便抽空登瑶溪山,大罗山脉的风景唤起我小时候的记忆。我感知我一直住在大罗山里,因为龙湾村的炮台山就是大罗山脉的一个分支余脉。返乡的当天晚上,我就决定要画出我心中儿时大罗山风景的记忆幻象。次日一大早,我和父亲两人收拾画具,直奔瑶溪山风景区。车子只能开到达瑶溪山上的酒店的位置,接下来的路程只能步行,我背着75cm*150cm的大油画框,父亲帮忙提着画具。父亲是我的向导,我们用最短的时间达到预期计划的地点。
大罗山记忆的风景,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学习美术时,最喜欢的法国印象派风景画家莫奈。我决定用莫奈的方式来描绘我记忆中的同时又是眼前的这片风景。20多年过去了,记忆的风景犹如眼前,但我的心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大罗山还默默地躺在这片大地上,悄悄安抚我们每个离开或者静守故土的人们。
 
记者:为何今年5月的上海个人画展要取名为《瞬间征兆》?
    潘罗敏:就让画油画这件事情顺其自然地发生,而不是去定义它——没有声明、没有解释、没有过去、没有现在——全部目的是为了更真实、更丰富、更温暖,直到超出我所能理解的范围。这就是我的创作理念。
     瞬间是形容刹那间,须臾,一眨眼的工夫。这一时刻的把握在我的作品中显现的特别重要。肉眼通过摄影镜头曝光的瞬间所捕获到的时刻,这个瞬间把艺术家推到了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和以往艺术相比艺术家没有把自己的激情通过笔触显现在画布上,而是用一种观点把自己的态度在画布上显现。对瞬间的再现,着重反映对象刹那的客观特征。对瞬间的把握同时也是窥视世界的一种方法。瞬间的速度感适合当代人生活的心理节奏,同时画面内容的瞬间性也表达了当代人内心的冷漠感和对欲望的窥窃心理。
    当代艺术没有评价的标准,只是艺术上的一些征兆。艺术作品的外部形式是多样性的,任何一点变化都会有不同的暗示,外部形式的变动会产生新的象征意义。世界不是静止存在的,人活在世界上以不同的方式创造新的东西。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产生或者描述世界可以是什么。
 
 
http://s11/mw690/4901db9cge14c47c7608a&690
图为观众在观摩潘罗敏上海个展。
 
http://s1/mw690/4901db9cge14c33289c7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