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潘罗敏访谈录 / 艺术同盟 / 2013.3.22

(2013-04-06 13:48:24)
标签:

媒体报道

媒体直通车

潘罗敏

艺术家

记者:艺术同盟网创始人、3D立体画艺术家陈阵

受访者:潘罗敏

时间:2013年3月22日

 

 

 

 

艺术同盟网陈阵(以下简称陈):关于绘画,您最满意的一幅作品是哪一幅?

 

潘罗敏(以下简称潘):好难回答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最满意的一幅作品吗?

我总是把希望放到以后,希望自己的每一次创作都有更深度的思考和更有意思的话题出来。既然问题出来了,那我就挑一幅作品吧。《夏夜》这幅作品给我带来了鼓励和麻烦。这幅作品是我早期创作的,也是我硕士毕业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关于伦理道德方面思考的作品。当时带我硕士阶段毕业创作的是Martin Wehmer 先生(德国艺术家和策展人),作品出来后马丁老师非常激动同时也给了我这批作品很高的评价。在此我要感谢一下我的老师,马丁先生。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原本想回避不再聊起这段故事,但现在仔细想想还是有必要去谈,这应该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警惕和思考。(以下回避这位院长的名字)

我们的硕士毕业展览会在国内一个很知名的美术院校美术馆举办,按照来自德国的艺术教授的指导和安排,展览布置有条不紊严谨地进行着。这时这个知名美术院校的一位副院长过来指导展览布置,特指我的这幅《夏夜》不能参加这个展览。缘由:内容题材不符合主流社会道德观。这个意外的“惊喜”给Martin Wehmer 先生带来困惑,同时给我也带来一个新的思考。在此我不想去评价或者指责某种体制,只是想告诉大家,“今天的道德不是明天的道德”,艺术如果有限定,何来自由。

顺利取得硕士学位后,我带着这幅作品来到上海。《夏夜》这幅作品让我结识了现在一直支持我艺术创作的一位来自台湾的商人,有了他的认同和鼓励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或许我接下来创作了很多比《夏夜》优秀的作品,但是我却无法忘记《夏夜》给我带来的命运之河中那瞬间的波澜。

 

 

陈:您为何自称是“架上激进派”?

 

潘:当代艺术的门类很多,但作为架上绘画有着优秀的传统又想在当代艺术中找一个自己的位置那是非常难的。我曾经在论文中经常这么写道:当代油画是当代艺术中最难的一个课题。“激进派”是冒险主义,我自称“架上激进派”我是想鞭笞和鼓励自己在这个鱼目混珠的年代,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要停滞,不要安逸,不要唯利是图。

不管市面上有着这样那样的说法,一些艺术区被商业冲昏了头脑。我相信不管在哪里都能找到优秀的艺术家。我一直在和艺术区保持着某种联系,但是我不会进入到艺术区去创作,我不想把工作室放在艺术区。我在国内有好几个人土风情完全不一样的可以让我自由创作的地方,自然这也就成为我的工作室。这种可以游走式的艺术创作环境,我想会给我的工作带来更多的灵感。

每个艺术门类都有冲在前方的或保持守旧风格的创作者,当然还有拾人牙慧可怜的艺术蛀虫。我希望在当代油画这一类中,我是冲在最前面的。当然不是作品价格冲在最前面,也不是名气冲在最前面,作品的优秀与否和价格无关和年龄无关。

 

 

陈:请您谈一谈2月22日在温州市图书馆举办的“师承”经典与当代-曾维华、潘罗敏师生油画作品展。

 

潘:这个展览是给我的故乡温州的一个新年礼物,这已是我第二次在温州举办展览了,在接下来的每年里我都会在家乡举办一次展览。年少的时候,故乡让我熟悉地不想再靠近她,而立之年后开始有种思乡的情节。曾维华是温州大学美术学院的一个老院长,他是一位新温州人。这次和他的合作非常愉快,既可以叙旧又可以在展览上有某种微妙的对立的观念产生。

庆功宴时,一个温州本地的策展人说:“像温州这种地方艺术圈子很小,外面进来有意思的展览也非常少,玩来玩去都是些很陈旧保守的东西。”

当然我对此有不一样的看法,今年昊美术馆温州馆的入驻和温州7号艺术中心都给温州带来了很多优秀的当代艺术作品,至于艺术展览的观众则需要慢慢培养。从不看当代艺术展览到看展览,再到看懂展览爱看展览,这需要一个过程,也是我们作为当代艺术家一直要努力的事情。

这个展览在策划时和我们艺术中心的总监商量讨论之后,在温州基本都是我一个在策划运作这个事情。哈哈,我以为我也是一个策展人。这次展览意图的关键是,我的作品和曾院长的作品之间的对话和对立。曾院长的作品很传统,我的作品很当代。在展览期间,我在展厅观察了一下,曾院长有自己的观众群体,我的作品则是相对比较年轻的观众在前面驻足。一位观众人开玩笑地说道:“老年人看曾老师的作品,年轻人看潘老师的作品,如果你是中年人,如果你站在展厅的中间头朝向潘老师的作品说明你还年轻。”

展览的意义就在这里产生,两种不同的时代背景造就了形式风格完全不一样的两代艺术家,我们之间的对话和碰撞就是我这次展览要展示的最深层的意义。

 

 

陈:您的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风格的出现?

 

潘:这个问题,说来话长,那我就说说我自己学习艺术和创作艺术的一个不能改变的原则吧!

中立观察者的态度,是我希望我的作品展示给观众时的态度。

在大学时代,我是“油画民族化工作室”出来的,现在很多人都觉得“油画民族化”这个话题没必要存在,但是当时它就是现实。我的本科毕业创作却违背这个工作室的主旨,听起来好像我一直扮演着愤青的角色,但是我一直朝着我理想的绘画方式去思考,不管他是否激进,是否不符合现在的大众的道德观,或者在没有越地前在我们这个区域是否合适。

我认为只要我们的作品的表达方式对传统已有的绘画样式提出一种崭新的话语方式,我们此刻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也许历史会再度把我们冲刷到边缘,但作为艺术家的天职我们必须去这么做,要不我就改行做商人了。

你说呢,做艺术家如果还是天天考虑钱和权利的问题,何必找一个离金钱和权利这么远的职业呢?

跑题了… …

 

 

 

陈:对于传统绘画与现代数字媒体的发展,您有没有什么感受?

 

潘:我认为理想的艺术世界是,传统绘画基本是要放在博物馆提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的,大部分人应该对新的媒介更感兴趣。如何社会艺术主流群体在倡导传统绘画样式的创作,只能说我们还很落后,哪怕我们天天高呼我们活在新世界,朝鲜多么保守。

传统的力量很大,我们不能割弃传统,我们新的数字媒体的起源和发展也是从那里开始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制造传统。我喜欢一切新的东西,现代数字媒体在艺术创作领域得到了很广泛的运用。如果我的孩子在艺术这个方面找到了兴趣点,我希望他能够掌握足够的现代数字媒体技能进行艺术创作。

新的东西迟早要代替旧的东西,但是什么是新的东西,什么又是旧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思考,再思考。

 

 

陈:对于中国油画在今后的发展,您有什么思考么?

 

潘:这是一个很宏伟的问题。那就希望有能力写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那几位先生,时刻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和学者应该有的自律。看到“中国油画”我就想起中国的某某“组织”和“协会”这些字眼。… …

我最近见到的几个问题和几点思考,不成体系,随便聊聊,如下:

一:传下好的东西才是教育:

让更多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到全国各大美术院校流动教学,改变我们目前相对保守的教学方式。同时这也需要艺术院校领导者的高风亮节。你要晓得,一个学术不全的老艺术家在校园里告诉一个学生,这就是艺术的真谛,然后这个孩子出了校园到了幼儿园告诉小朋友,这就是艺术。这几天外滩画报上贴了一些国外孩子在家教育的图片,说国内也有这样的群体大概千人,很好的迹象。

二:政府给艺术家多一点保障:

好的艺术家在民间,不在城堡里。最悲剧的事情是,一个姑娘为了理想卖了家里留下的唯一房产,来到某个艺术区,掏了几十年的房租,结果被强拆了。艺术家作为精神财富的创作者,在我们这个社会阶段是需要勇气和鼓励的。有人提出要建立“国家艺术基金”等等,这些都是好事。

三:学会独立思考是艺术创作的根本:

油画作为欧洲人擅长的一门技艺,来到中国不到百年,我们的国人就能把技法运用的淋漓尽致,不过在我看来少了些思考层面的东西。学会思考,让思考成为一种习惯,中国油画的未来就会很美好。

四:群众审美基础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当代艺术有着“苏联时代”的那种政府介入的宣传力度,如果当代艺术就是文革时的“红光亮油画”,我们不怕没有人不走进美术馆看那些“奇形怪状”的东西,也不会对自己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嗤之以鼻。不过时间能改变一切,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选择艺术的目光就知道,一切只是时间问题。

谢谢!

 

 

艺术同盟网——当代艺术家潘罗敏采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