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偏方的对话之二
(2018-11-16 10:06:25)
标签:
杂谈偏方安慰剂攻克老慢支柳树皮 |
分类: 健康杂谈 |
接《有关偏方的对话之一》
偏方真有效吗?
Q(问,下同):为什么好多人都认为偏方有效呢?
A(答,下同): “偏方治大病”的俗语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不少偏方都被人认为有效,不然不会在某种程度上流传,被人推荐,被人采用。
但一般老百姓认为的有效,并不是医学界公认的有效。对“有效”这个词,人们对它的理解是不同的。用了偏方,病人的病状减轻或好了,还不一定是偏方的作用。很可能是安慰剂效应。即用了偏方,病人感到受到治疗、得到家人、长辈、朋友们的关怀,心情愉快,有些病状就减轻了,而被认为有效。现代医学认为对有些疾病,安慰剂甚至可有35%的作用。(关于安慰剂,可参考博主文章:安慰剂不仅仅是在安慰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1af2b0100mp8j.html)不用双盲法试验,排除安慰剂的作用,不能认为药物是真的有效。由于偏方有悠久的历史,偏方文化在民间影响深远;“偏方治大病“的话,很多民众都深信不疑。这又加强了偏方的安慰剂的作用。
第二种情况,人们多半相信后出现的事是前面行为的结果,即前因后果。有些疾病是自愈的,例如感冒、带状疱疹等。在疾病好之前,恰好用了某个偏方,就会使人认为是那个偏方起的作用,于是那个偏方就会得到好评而流传。类似公鸡打鸣后,太阳出来了,会有人据此认为是公鸡唤醒了太阳(笑话)。在我的博客中有篇文章,“感冒,不是用感冒药治好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1af2b0100tox8.html)就分析了治感冒的那些偏方,可供参考。
安慰剂效应、前因后果等会使人们误以为是偏方在起作用。此外,民间认为的有效,没有过硬的标准,故很多偏方经医学检验(双盲法)是没有作用的,或作用远不如现行市上的药物(见后文)。
真正有效的偏方是因其含有药用有效物质
第三种情况是,有些偏方,其中含了某些药用物质,会产生药效。这可算是偏方中的精华,是民众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智慧的沉淀。比方后文提到的抗喘的偏方洋金花中,就含有已被单独提取出来作为药品上市的阿托品或东莨菪(读音:láng dàng)碱,自然会有相应的作用。又如用柳树皮熬水喝的偏方不少,其树皮里含有微量的柳酸苷,可转化为水杨酸(俗名:柳酸),有解热止痛的作用,恰是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的原形药物。在阿司匹林未发现前,“柳树皮提取液”曾是当时常用的止痛药水。
不过,现代医学对这些曾流传在民间的药方中的物质,大部分都已进行了深入研究。在从中得到了纯净现代的药物(西药)以后,偏方就完成了“历史使命”。
在水杨酸、阿司匹林得到医学界的认可后(已上百年了),优胜劣汰,“柳树皮提取液”的获取和使用都不方便,就慢慢地退出了药房。现在难有谁再自己去用找柳树皮熬水喝,来缓解发烧、镇痛、消炎等症状。应该说,这类偏方多少是有效的,但作用最多能与那些有效物质的药效相似,不可能像偏方传播媒介说的那么神奇。
http://s11/mw690/001kTkH9zy7peHgT59M5a&690
而且,考虑到药物的安全因素及有效性、方便性,可得性等,那些含有药用物质的偏方在现代药物面前,基本上没有实用价值。这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历史上有过的对偏方的医学验证的实例
Q:你说:很多偏方经医学验证是没有作用的,或作用远不如现行市上的药物。举个例子噻。
A:好的。我国曾有过多次大规模地收集研究民间偏方的群众运动。五十年代有,文化革命时期也有。文革中在医学界有个简称为“攻克老慢支”的全国性的运动。老慢支即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心病,称“呼吸三病”。下面就以此为例来说说。
“攻克老慢支”的运动发生在上个世纪文化*革命的70年代,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研究项目,在同一个时间段。不同的是,该运动的级别更高、规模更大、投入更多,却没有一个可称道的成果;而今被人们忘得一干二净。你可问问你周边医药界的年轻人甚至中年人,会有几个知道这个文i革中卫生部领导的唯一的科研项目?
那个群众运动的发展非常迅速,起于70年代初,仅几个月的功夫就席卷了全国。从卫生部到各个省市县卫生部门的革委会,从国家级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到遍布各地市县的医院卫生院,层层都设置了“呼吸三病防治办公室”或类似名称的机构,运动中疾病普查的人数据称多到7800万人(见下图)。每一到两年就召开一次全国范围的交流总结会。最后一次会议开在文I革结束后的1979年。以后就没有了以后。历时近十年的运动规模之大,绝对是空前的。
http://s3/mw690/001kTkH9zy7oMrtxozg52&690
运动的重点之一是发掘治疗“三病”的民间验方和偏方,收集到的验方和偏方数量以万计数。那为数众多的偏方基本上没有可靠的依据,只要是献方的人或用过的病人对医生说有效,就以有效记录,汇集上报。归纳上报的药物有效率超过80-90%。
据当时参加会议的专家回忆,在那些偏方和验方中,经检验多少有点疗效的都寥寥无几。所有风靡当时的药物,如热参气雾剂、杜荆胶丸、洋金花、矮地茶等,其实际效果都不如医院当时正用着的止咳平喘化痰药。随着文革的结束,以后也就束之高阁、无声无息了。(参见张侃,赵仲龙著《健康的误区》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 第一章,又见翁心植院士《呼吸疾病》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6年)
为什么上报时会那么多有效的呢?收集的人盼望找到神奇的药方,以表对领袖的忠心。群众报说有效,“老九”岂敢怀疑,谨防戴上反对群众运动的高帽子。而免费获得偏方治疗的病人,在医生回访是否有效时,往往出于感激或礼貌,总是说有效、非常有效。那时虽有对药物有效性的判定标准,但在运用时,还得靠当事人的感受。这些虚假的“有效”,不用双盲法设计的药物试验,那能避免呢?而如无阳性对照(即同时用现有的有效药物平行试验)就无法知道待试的药方是否优于现有药物。
此后,国内就再没有国家级规模的,征集偏方、从偏方中寻找药物的群众运动。
顺便说说,文I革中,还有几个偏方在全国城乡风靡,如打鸡血、红茶菌、盐卤疗法等。这些偏方,一开始给人希望,传播极快,使用的人无数。但最后无一不以闹剧收场。而打鸡血(异体蛋白)还曾使人过敏致死,出现了好多悲剧。虽没有人去验证去禁止,但大面积的无效,伴随着个别的伤害,“坏事传千里”,一下就使那些偏方被人弃之不顾,成为笑谈。
http://s10/bmiddle/001kTkH9zy7pbWvNPC169&690
现代的医学界不从偏方中找药
Q:你说,在历史上不断地有医师从民间的医药中吸取营养,汇集到医学中去。而现代的新药发现,似乎再没有多少从偏方中去发掘的。为什么呢?
A:在现代药物发源的早期,十九世纪早中期,民间传说(大致相当于民间方)和传统医学给发现植物的药理作用提供了大量的线索。洋地黄、吗啡、奎宁、颠茄等由此进入了现代医学。以后还有好多药物都是从传统医学使用的的药用植物中得到的,可以参见我的博客:“西药”的起源——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1af2b0100mj0m.html。
像前面说的洋金花(颠茄)治哮喘的偏方,因含有阿托品、东莨菪碱等而有效。但这类植物在十九世纪时,已被广泛深入地研究过了。现代医学中已经用上了从中发现的药物,阿托品、东莨菪碱等都成了现在医师常用的经典药物,在此基础上还产生了一些更有特色的药物。到现在,再来研究这些民间药方已经没有新颖性和实用性,也难以突破。
民间说法作为药物研究的指导是不可靠的。有个经典例子,曾有人对降低生育力的药物(可用于避孕)有兴趣,在太平洋某些岛屿上,根据民间说法找到了200种植物,并对其中的80种做出浸膏,用大鼠大剂量长时期实验,结果无一有效。产生的失望感对研究者的负面影响很大。(此例载于A·戈尔茨坦《药物作用原理》545页,科学出版社 1981年。)
一般来说,研究者总想得到有用的结果,好去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获得成就感。而企业的研发机构,直白说得有经济回报。在现代,发现新药,多是在生理病理、生化基因受体等的研究基础上得到的。当前面有例子,从民间说法中找药的机会渺茫时,就不会有多少人再去投入了。在生育机制已阐明,就有了明确的药物的作用环节(药物靶点);故在激素类避孕药发现后(20世纪50年代),更不会有人去依据某个民间说法去开发避孕药了。尽管,在古代的妓院里有好多避孕的偏方流传。但至今还没有那个避孕药物是从民间方、传统医学中研究得到的。
依据某偏方去开发新药,现在就是有人想做,也难以有数据去说服老板、董事会,投行或基金,以获得资助。而现代的研究是要花不少的经费的。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