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能“镇住”类风湿的药物
(2013-02-08 09:33:54)
标签:
类风湿病改善风湿病情的药物非甾类抗炎药甲氨蝶呤第二癌症 |
分类: 药物使用 |
治疗风湿的对症药物
对症治疗风湿的药物(SMARD),主要是非甾类抗炎药。这类药还有个更为熟悉的老名称----解热镇痛药,就是常用的阿司匹林一类(是常见的感冒用药中的退热镇痛成分)。这类药物,我在好几篇博文中说了不少(如:药物为何有效?--以阿司匹林为例,镇痛药的选用:非甾类或“红处方”(原创)),朋友们可参考。这里只简单过一下。
风湿的主要症状是发炎和疼痛,而非甾类抗炎药可抑制体内的炎症物质前列腺素的合成,故可减少发炎;同时前列腺素的减少,使外周神经的敏感度大幅下降,也能减少疼痛,患病者用后要舒服得多。从19世纪末上市的阿司匹林开始,百年来,已研制出近百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应用极为广泛,据估计世界上每天约有4千万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这类药物,经典的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吡罗昔康等,为人们熟悉。但大都具有胃肠道刺激的副作用,而对风湿病,药只能控制症状;药一停,症状就反复,故得长期使用。由此需密切关注其副作用,往往会因副作用太大,被迫停药;或一种药失效后,医生让换另一种药。
该类药中较新的是本世纪初上市的“选择性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西乐葆”)等。虽较少胃肠道反应,但不幸的是,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危险性加大。故至今仍是老的非甾类抗炎药物在当家使用。
对类风湿病人来说,非甾类抗炎药能缓解症状,却不能阻止类风湿病的病理发展。好些病人病情逐渐恶化,关节受累,变形致残。人们一点办法都没有,称类风湿为“第二癌症”,大概就源于此。
二线的抗风湿药
除了非甾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外,自上世纪60年代后,就有些另类的药物零星在使用。如早年(没有抗生素时)用的抗肺结核的黄金制剂,某些抗疟疾的药物(氯喹),某些用于排出体内重金属的络合剂(青霉胺等),还有某些抗癌药物(环磷酰胺、甲氨喋呤)等,都先后用于类风湿病的治疗。80年代初作为“二线的抗风湿药”使用。
为何是“二线”?因为这些药物,用非甾类药物的研究标准(抗炎镇痛)来考察是无效的,但用在某些风湿病人身上有效,为什么有效也说不清楚;疗效也不立马显现,常要在连续用药几个月后,才慢慢显出来,可以减缓或控制关节的恶化进程(其发现要感谢一线医生的长期细致观察)(被称为“慢作用的抗风湿药”)。同时,这些药物的毒副反应都比较大,想想那些抗癌药、抗疟药、解毒药之类的毒副反应就可想而知了,好多患者都不能忍受。这些药物的这一适应症还大都以“超药品说明书”在使用,即未得到药监部门的许可,在医生中流传,还不成熟。所谓二线,即先用一线的非甾类药物控制症状;不行了,权衡利弊后,看能不能上二线药物,用作瞧吧。
不过,那些异于非甾类药物的,可控制风湿病情的优点,闪现出了治疗类风湿病的希望。能控制病情发展,拖他几十年不恶化,带病生存,有生活质量,不也是很好的事吗?副作用大,有没有办法去减少再减少呢?理想的当然是“滚蛋吧,类风湿君!”,可是现实很骨感。
改善风湿病情的药物(DMARD)
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之后,这些二线药物引起了医学界的更多注意。本来吗,社会有这个需求,病例又多,药物又现成,成了一个研究的热点。经风湿病学家大量的系统研究,调整其剂量和用法,在收益与副反应之间求平衡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统称为改善风湿病情的药物(DMARD)。
随着类风湿疾病的病理被认识,该类药物的研究更深入。目前公认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于是抑制人体免疫力的药物可能起作用。免疫力过强,敌我不分,乱杀一气,导致骨关节损伤;干脆用药物剋掉部分免疫力(类似器官移植,用免疫抑制剂来对抗机体的排异),让关节的损伤慢点、再慢点、甚或停滞。那些二线药物,尽管原有的法定用途不同,但大都有减少免疫力的副作用,是不是其副作用在治疗类风湿中歪打正着呢?那些因器官移植发展起来的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他克莫司、硫唑嘌呤等),都被考察了其用于风湿病的效果。减少免疫力成了改善风湿病情的药物作用的合理解释。
这些药物,包括来氟米特、柳氮磺吡啶、羟氯喹或氯喹等,其中以甲氨蝶呤(MTX)的研究成果最为显著,疗效超过了专为改善风湿病情开发的来氟米特。甲氨蝶呤是个叶酸衍生物,细胞毒的抗癌老药(治白血病),据说还用于消除宫外孕。此药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用,而对类风湿的治疗正是看中这一点。其副作用可用药物亚叶酸钙来降低。研究表明对大多数患者,甲氨蝶呤的疗效比较其他药物要好一些,副作用较少,易被患者接受,价格也便宜(医保药物、曾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分子还是那个分子,但新的用法使甲氨蝶呤成了治疗类风湿的“基石”药物。
脱颖而出的甲氨蝶呤
甲氨蝶呤虽是老药,对治类风湿则是新用法,也需要新药审批。现已经得到好多有效的,副作用相对较少的循证医学证据。由此,该药近年被欧美一些国家批准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写进了药品说明书,很受到医生们的推崇。在我国虽未得到药监部门批准,但已成大医生们的共识,是我国现在的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指南中提出首选的治疗药物。
DMARD药物在本世纪还增加了新成员,即用生物工程克隆技术得到的TNF拮抗药(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如英夫利西单抗、依那西普和阿达木单抗等。不过这类药物的副反应较大(如降低免疫力,易招结核感染),价格昂贵,也不是对病患一律有效,也有禁忌症。故在富裕的欧美都只能推荐为二线的改善风湿病情类药物。在我国更不会被首选(一个疗程上万块钱)。不过这给医生们增加了新的选择。
还有用甲氨喋呤与其他同类的化学药物,或与TNF拮抗药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被认可。由此各个药物的单剂量都减少,以求得到最好的疗效,且使副反应最小,易使患者接受。
DMARD建功立业
近年的研究早就突破了先前的一线二线药物的观念。新观念是当诊断出类风湿后,应尽快使用改善风湿病情类的药物,及时“镇住”病情,不再发展;同时也用非甾类药物来缓解疼痛。这样可使患者的关节受损最小。
另外,对糖皮质激素的看法也有更新,一些学者认为对某些风湿病患者,激素起的恰恰是改善风湿病情类药物的作用。
类风湿病人的个体状况不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适应性都不同。故这类药物的应用,要靠医生的经验和智慧,“仁心仁术”,巧妙选择药物或其组合,因人而异;同时要告知病人,需要病人的理解和配合,共同摸索合适的治疗进程。医患携手,共降病魔。亦即,每一个病例都是一个个案研究,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总之,由于改善风湿病情类药物的应用,类风湿疾病开始成了可控制的疾病。已有一批病患用此类药物控制了类风湿疾病的病情恶化,改善了症状。日本作家渡边淳一曾采访了相关的大医生和几个这样的病人,记录在他的医学科普书里(《最先端医学-常见病卷,治病还得靠西医》,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国内也有好多篇治疗多年控制住病情的研究论文发表。有些用药的患者都已回访了十余年,前景还很乐观。有人估计现在会有70%以上的治疗病人能得到满意的效果。 数据肯定还会上升。
不仅如此,哪些同被称为“第二癌症”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等,也可以用DMARD药物来控制。DMARD成了医生手上的重要的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