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向前,药物迷信向后
标签:
药学传统药物巫医吗啡药物迷信痢疾天仙子乙酰胆碱因果关系 |
分类: 药物本质 |
在博文“西药”的起源----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一文中,说到了从植物药中提取有效成分的研究,开创了药物科学。对有效成分的研究,使药物学开始成为了建筑在近代科学的一个分支。
由于有效成分是纯净物,是单一的或为数较少的几个化合物,用动物的药理试验容易找到药物与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原本复杂的混合物(植物细胞群----干草),很难确定其间的关系。而因果关系正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特征。
这些研究,确定了药物的物质性的认识。即具有同样化学结构的分子,具有相同的药理作用。而不需要去考虑是来自这种植物,或哪一种植物;不需要考虑是来自植物,或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家常说:“结构确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由此,药物研究的结果可以重复再现,有了客观的标准。结果的真假,是否确实有效,疗效的强度,等等都可能在各地的实验室或临床进行验证。
走上了科学的道路(化学和医学的交叉学科)药物研究,必然产生的一个作用就是冲击传统的迷信,使早年人们对药物的迷信阴霾消散(参见博文:药物的迷信是怎样形成的?)。
医学史告诉我们,人类早年的医药都经过“巫医”的阶段,各国各民族都是如此。我国古代的医字有一个写法是:毉;而现行中外药品处方通用的Rp,也有学者认为是来自占星学中行星Jupiter(木星)的符号,就可作为证据。早年医学(包括药学)中有大量的迷信成分。
在欧洲10世纪的一张处方写道:“对抗痢疾,用两头都在地里的荆棘,取下面的根,挖出来,用左手切成9片,唱3遍Miserere Mei Deus及9遍Pater Noster;然后取等……”。这种药物不是单纯的物质,加上了好多咒语。于疾病,根本就无确定的因果关系可言,神秘得不得了。读到这种处方,我真幸运不活在那个时代。
下面再举两个西方传统医学中的一些迷信的示例,以及看看科学的成就将它们毁灭。
从罂粟浆果中得到的吗啡(鸦片提取物),名称取自希腊神话,象征地狱和睡梦之神。基督教认为鸦片是耶稣殉难的“死亡之眼”。而这些神秘的外衣现在不需要了。吗啡只是一个具有确定的五个环结构的分子。人们可以在实验室里做出来。可以对吗啡进行分子的剪裁,结构也可以简化,现已有一系列的吗啡类药物可用。
天仙子一种药用植物,含有阿托品一类的生物碱,具有较多的医疗用途。而在中世纪,人们认为“必须在耶稣升天日、施洗圣约翰夜或有月亮的夜晚采集(天仙子),才有效”。该植物会让人“慢慢升起一种恍惚感、兴奋感,以及强烈的性欲,使人享受到瞬间的欲仙欲死的远离尘世的快乐”。现在弄清楚了,天仙子中含的阿托品类物质,是神经受体乙酰胆碱的抑制剂,这些作用实际上是神经被过度抑制的毒副作用,即药物中毒的反映。根本不需用神或月亮来解释。科学分析还发现,不管有无月亮,白天晚上来采集天仙子,其中阿托品的含量没有变化。
对药物的物质性的认识使药物学开始了科学的快速发展。到20世纪初,发现人体内的一些活性物质,如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各种激素等后,人们用这些物质作为研究工具,硬是一步一步地揭开了药物作用的秘密,同时也逐步揭开生命的秘密。这些研究使人们对药物为什么有作用的问题开始有了科学的答案(而不是古人的传说、联想、附会等)。同时也使原西方传统药物受到严格的检验和挑战,大量的传统药物的有效成分被提出研究。或成为现代药物中的一个;或被证明无效或低效,被新发现的现代药物代替。
这些知识,连同其他自然科学取得的成果一道,使人们最终摆脱了原有的药物迷信。依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认识,圣经描述的“上帝造人”成了人类文化中的一个传说;上帝也不会赠送吗啡给人类,来消除疼痛。而今天,药师们个个都能讲明吗啡的作用,吗啡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药物----阿片受体激动剂。
总之,药学向前,药物的迷信就后退。到了现在,药物的科学已进步到能回答人们的很多问题,能治疗很多疾病,使很多慢性病得到控制,能指导人们合理用药。而不再需要迷信的东东.
自然,在科学素质和健康素质较低的人群中,药物迷信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同时现代医学也并不完美。在现有的不治之症,难治之症等的面前,仍有迷信存在的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