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放好药品,谨防儿童接触—公民药学素养之三
(2010-07-26 10:26:16)
标签:
毒物药物公民健康素养幼儿误服药物中毒预防儿童受伤健康 |
分类: 药学素养 |
在公民卫生素质中,这一条肯定人人都知道,不能让儿童自己接触农药和药品。在每一个药物的药品说明书里,都写上了这一句。但在现实生活中,时而有儿童误服药物的新闻出现,如抢救不及时,后果很严重。
在前天早上,用“幼儿误食药”为主题词,百度了一下,找到相关新闻692篇。例如今年以来就报道有下列几起:
外婆的甜甜避孕药似“糖果” 长沙1岁幼儿误食20片 星辰在线 2010-7-23 07:21,
两幼儿误食降压药抢救后脱险 网易 2010-7-19 08:52,
色彩鲜艳的老鼠药被孩子拿到幼儿园当糖分了 QQ 2010-4-9 05:11,
集体中毒 幼儿误食降压药 〔视频〕 文广传媒 2010-4-2 15:21,
儿童误食药中毒续:病危儿童脱险 幼儿园停课 腾讯大成网 2010-3-24 07:13,
4岁男孩误食过期退热药住院洗胃(图) 新浪 2010-1-18 05:21,
两岁男孩误食老鼠药 齐鲁晚报 2010-3-29 09:11, ……。
这些事件,不仅发生在农村,也有在城市里的,甚至还有发生在医务人员家里的,和在幼儿园老师眼皮底下的。药物中毒后,有的能及时治疗,减少损失,有的没有解药,直接导致伤残和死亡。使人不能不感到需要高度重视这一条。
农药一般是杀虫剂,除草剂,毒性人所共知,需要妥善保存的道理自然易于理解。而药品作为化学物质,本质上和毒药没有区别。著名的毒理学名言是:“所有的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一种不是毒物。只要剂量正确,就可以把毒物变成仙丹”。而药物学的名言是:“没有安全的药物,只有安全的服药”(将另文解说)。大人对药物通常都有敬畏之心,遵照医嘱或说明书用药,避免毒副作用。而儿童就大不同了。
儿童,特别是幼儿,认知能力极为有限,自制能力也非常差,但好奇心很强。对于大人都感到可畏的药品,并不感到可怕,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一些有甜味的、色彩鲜艳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乙胺嘧啶,伯喹、氯丙嗪等常用药物,可能当成糖果误食,一些案例中还相互攀比到吃,争先恐后、多多益善、吃光为止。有的还带给其他小朋友,当成好东东分享。结果可想而知。
这类事件,不仅发生在中国,在世界各地都不罕见。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2008年的《世界预防儿童受伤报告》报告显示,非故意伤害是9岁以上儿童的主要死亡原因。受伤死亡的第五大原因是中毒(其余为车祸、溺水、烧伤或灼伤、和摔落 )。每年有多达4.5万多名儿童死于意外中毒。世界各地的中毒控制中心每天接到数千个求助电话。尽管绝大多数情况可通过电话交流解决,每天仍有125名儿童死于中毒。而中毒的毒物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达国家中,都以药品中毒为大宗,这些药品包括非处方药物和处方药物。其次才是因家庭卫生用品、杀虫剂、有毒植物和动物昆虫咬伤。中毒涉及的药品有各种非处方药,处方药。其中非处方药大都是对乙酰氨基酚、伤风感冒药、铁剂、抗过敏药物和抗炎镇痛药物。大部分案例是由药品保管不当,和大人监护不到位造成的。
为此,报告提出一些考虑,来避免因农药和药品造成的儿童中毒事件,认为教育和醒目的标签并不有效,设计儿童无法打开或使用的药瓶,减少药品的包装量能够有效的避免事件。……
其实最最简单的一条,就是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药品作为毒物的一面,要采取种种措施,千方百计避免儿童接触药物。家庭药箱(柜)一定要置于高处,儿童拿不到;甚至药箱要上锁,钥匙要保管好;取用后要及时将剩余的药物归位放置好。笔者曾看到80年代报告的一个案例:两名误服咳必清中毒的儿童,就是因大人将药片随手放在沙发上,两名儿童拿到后比赛吃药,造成了误服中毒。
而这种认识,就是公民的一条基本的健康素质。简单但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