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儿的壁画
林芳萍
我家搬进新房不到半年,浅绿色的一米墙上就被划得乱七八糟。这些“杰作”的作者,是我刚满二岁半的女儿——瑞瑞。
我家瑞儿生就个甜蜜的小园脸,带葡萄般的眼睛,水灵灵的;微翘的鼻梁,倔犟的小嘴;头发很好,乌黑垂肩,有时梳成雀尾小辫,扎上镶红边的白尼龙蝴蝶结,有时随便扎根红绸带或头绳;夏穿浅蓝或浅红连衣裙,冬穿湖蓝丝绸小棉袄或白底红条滑雪衫。
瑞儿9个月发音爸妈,岁半就嘴甜如蜜了;11个月会走路,不到两周岁就满世界地跑了。平时就喜欢看图画,要大人讲解。每当我伏案学习,她总是瞪着两只黑溜溜的大眼睛挤在身边。有时,还出其不意地拿起笔,在我写了一半的稿纸或书上划上几笔,弄得你哭笑不得。除此之外,她最大的兴趣是拿着圆珠笔,在纸上“谈兵”,那都是些抽象得令人费解的东西。
不知什么时候起,她的“画画作战平台”又从纸上搬到了墙壁上。一米高左右的墙上出现了“蚯蚓”、“蝌蚪”、圆圈、几何图形、波浪曲线等“作品”。这就是女儿最初的“壁画”了,
当然,这时的“小画家”概念尚未形成,没有“名气”,免不了受到一番训斥,甚至打板子。可女儿还是我行我素,一转背,就去从事她的创作。墙上就又出现新的乱七八糟的“大作”。
别看女儿搞“破坏”很有劲头,可一上饭桌,她就象泄了气的皮球,提不起精神了。喂饭是我们全家最紧张的最激烈的“战斗”。往往组成大兵团包围轮番“进攻”,差不多每顿饭都是“论持久战”,难得出现“和平共处”,实现“短平快”。
一次喂饭,追到卧室门口,将她逼到门框边喂了一口饭,饭到嘴便又溜了。我正准备”奋起直追“,忽然眼睛一亮,门框的侧壁上,一个似象非象的少女捧着什么的画面吸引了我。细细辨读,抽象的少女曲线分明,逼真动人。周围布满了许多变形、夸张的三角形和半圆形图案,似是蝴蝶又象小鸟。我急忙把女儿叫到跟前,问她是谁画的,她始怯怯地说“我------我画的。”“是你画的?”她将头一歪,骄傲地说:“是我画的,就是我画的!”我还是有点将信将疑,问她画的什么。她说:“是阿姨嘛,这你都不知道呀,爸爸真笨!”她小手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她的杰作,为我讲解道:“你看,阿姨这只手在捉蝴蝶,蝴蝶可欢喜漂亮的阿姨啦,围着阿姨飞呀飞呀,瞧,多快乐呀!”啊,真是我家的小天使,不不,是小画家画的!我惊奇的程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摄影:葛立中(画家、摄影家、广告人)
她见我没责怪,高兴地直拍小手,忙不迭地牵我参观她的另一幅大作。那是头无角无尾的四不象图案,经女儿解释方知是头牛。仔细品味,别有一番韵味和情趣。我问女儿,这牛怎么没角呢,她回答说:“有角会打架的口也,打人不是好宝宝!”“那应该有尾巴呀?”我笑着说。她将小手向臀部一摸,眨忽着大眼睛说:“我怎么没有尾巴呢,嗯?”
我一把把女儿抱在怀里,坐到沙发上。她妈妈给她拿来削好的苹果,给我泡了一杯茶。女儿挪到她妈妈怀里,一边啃苹果,一边听我说掌故。
猿猴知道吧?女儿在动物园见过猿猴,家里也有许多动物图片和动物分布图,她点点头。猿猴是灵长类动物,大脑比其它动物发达、聪明,人就是从猿猴变化而来的。女儿瞪着大眼睛,张着嘴巴忘记了吃苹果,急着问:“人是猴子变的?妈妈,爸爸他骗人!”她妈妈说:“人类的祖先是猿猴,听爸爸慢慢说。”“猿猴是有尾巴的吧?”“知道,没尾巴那还叫猴子呀!”女儿显摆,以示这么简单的问题她懂。那时候,我们地球上没有房子,没有衣裳被子,没有粮食,没有锅,没有电,更谈不上有电话、电视机,那时候什么都没有。猿猴饿了就到处采摘野果子吃,慢慢地学会用石头或棍棒打飞禽走兽吃。开始吃生的,后来又学会了用火烧着吃,这就是劳动的收获。为了生存,人们就要活动劳动,因为人勤劳,热爱劳动,有了尾巴就会妨碍活动,所以,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尾巴就慢慢的消失了。来,摸摸你屁股后面的小窝,那里原来就是长尾巴的地方。她妈妈伸手去摸,惹得女儿咯咯地笑起来。
女儿不同意地说:“电视上的牛也最爱劳动的,尾巴也不要!”看来,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和学习,坚壁清野,不让孩子看电视是不妥的。电视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健康适宜的电视节目,也是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渠道,适当指导孩子看看,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我对女儿解释说,牛尾巴的作用可大啦,如有大蚊子、大苍蝇(牛虻)、和坏虫虫咬牛,牛就会摇动尾巴驱赶,没有尾巴,牛被咬死咋办?当然,牛尾巴还有走路、奔跑保持平衡等等功能,这些道理只有随着她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去掌握。“那不让牛死,给它长个尾巴吧!”,女儿说着,找来笔,在牛屁股上画了一条“蚯蚓”。但角始终没有画上。
一位搞美术、摄影的朋友来访,女儿拉着参观她的壁画展。朋友用照相机将我女儿和她的“壁画”作品留在珍贵的镜头里。
自从这次惊人的发现后,我们对女儿“刮目相看”了,开始为小画家创造条件和创作环境。给她买了笔、纸和描画本子,还给她添置了成套的幼儿绘画资料。由她随兴而来,意尽而去,稍加指点,不进行“行政干预”,让她在自己的天地里,充分描绘展示她那幼稚纯真的梦;自由驰骋她那晶莹稚嫩的思想。
现在,“壁画”开始减少了,而画稿一天天多起来,我作为女儿的书画收藏家,全都收集存放在安全的地方。我想,当小画家变成大画家时,我们将把它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她。
注:刊发《合肥晚报》、《鸭绿江》文学月刊、广州《孩子》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