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融合应该走进普通学校普通课堂
标签:
教育质量必将原因素质教育语文老师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今天,在12月1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一篇图片报道:多学科融合课堂更高效。报道内容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教师蔡立革证照上多学科融合课“小故事,大学问”。12月11日,北京市海淀区小学减负增效工作研讨会在人大附小召开,100多名与会代表队人大附小的6节展示课进行研讨,探索通过高效课堂减轻学生负担。
我看的这张报纸是领导看过的,在标题上划了一个圈儿,并用笔写了几个字“教师不分科的探讨”。
当代的素质教育一直为人所诟病。因为从事实上看,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喊,各个媒体都在呼吁,但学生负担越来越重,课堂效率从教学效果上看不大出来。这篇报道就触及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问题之一——学科太多,教育行政部门疲于考核,学校、教师、学生疲于应付。
我个人一直有一个观点:多学科融合应该是素质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势。事实上,在若干年前,学校的教育本身就是多学科融合的。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并是把学生看作一个整体来教。但后来,随着西学渐行,中国的各个领域开始由综合走向分专业。比如说以前的中医看病,是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的;而现在医院里分成各个科,外科就光看外科的,你要在看外科的时候顺便说说我胸闷,大夫会告诉你说,对不起,那是内科管的事儿,你到内科区看吧。他不会从整体上来看你这个人,根据你的整体情况进行治疗。现在教育上的学科也是如此,本来语文课就可以直接把历史、思品等内容涵盖在其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课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但偏偏就横生枝节开上个思品与生活课。不但开上了,还要考核。因为对于学校来说,开全开足课程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一条高压线,触碰不得。
但是对于一个有思想的老师来说,是以学生的整体的长远的发展为前提,不愿意受过多的约束。我教学的时候,就把我名下的语文课、传统课、思品课、班会课融合在一起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上课内容。比如孩子打架了惹祸了,接着就上一节思品课。再比如说学课文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也接着上一节思品课。学《卢沟桥烽火》接着上钩下联上一节历史课和爱国主义教育思品课。思品课本上的内容是有选择的学。后来,我的思品课没有了,另外一位语文老师来上。后来听说学校进行这样调整的原因就是解决像我这样把思品课上成语文课的问题。但是学校就不彻底调查研究一下,我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的时候更多啊!(可能这也是不被允许的)
《中国教育报》的这一篇报道题目很好:多学科融合课堂更高效。但这是个别地区个别学校搞的“改革”,不具有普遍性。但是我觉得,既然是正确事情,为什么不通过改革来推广呢?多学科融合应该走进普通学校的普通课堂,由自下而上的探索变为自上而下的改革。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思品与生活、传统文化等可以融入“大语文”的范畴;而健康、数学、科学等可以融入“大数学”或者直接叫“科学”……如真正如此,必将对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产生有效的遏制,真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

标题图片:多学科融合课堂更高效http://pic.jyb.cn/jcjy/201212/t20121212_521129.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