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师”是合格教师的标准
(2011-07-12 22:34:47)
标签:
经师人师合格老师标准育人财迷哥李振教育 |
分类: 教育随笔 |
据相关媒体报道,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4岁的大三学生李振,同时干五六份家教,每年假期不回家,还赚各种小钱。他把捡到的废品放到宿舍内,引发室友不满,被人称为“财迷哥”。“财迷哥”甚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出要记者按小时支付采访费。他说,赚钱是人生的常态,他赚钱是希望凑足房款首付,别人无权指责。他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毕业后回老家,买套房子当一名人民教师。”
对于这件事情,赞成者有之,认为李振自食其力,且能从最底层干起,至少比“啃老族”强上100倍;反对者有之,认为他只顾自己,没有起码的公德心。记者问他为什么不回家陪父母,他说“有啥可陪的,平时打打电话不就行了嘛”。问他看到困难的同学会资助吗?他说“谁也没有义务给人钱”。可以看出,他很自私,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一切围绕着金钱转。对这件事情的是是非非,我不想过多置评,但是,有他这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人,即便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适合做一名教师吗?
我们都知道,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具体实施者。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合格的教师不但能够教书,更能够育人。育人的前提是不但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特别是能够以身示范。李振能够考上北京师范大学,学习成绩自然是优秀的,但是他的种种表现以及以金钱为其全部追求的价值观,却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其受德行教育的缺失。他的思想和行为如果是“一以贯之”的话,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吗?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老师?《礼记·学记》指出:“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也就是说,人不但要懂得教育成功的因素,而且知道教育失败的原因,才能胜任老师的工作。这里的“人师”意指“别人的老师”。“人师”还有一个意义,就是“教育孩子成人的老师”。
要做“人师”,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仅仅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高尚的道德,堪称楷模的行为,懂得教育的真谛,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为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
与“人师”相对的,是“业师”和“经师”。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我读过一篇文章,对“传道、授业、解惑”有如下解释:“传道者,传其经也;授业者,授其术业;解惑者,正其心也。”我深以为然。传道的就是经师;授业的是业师;而可以解惑的,则是人师。
《资治通鉴》汉桓帝延熹七年记载,陈国童子魏昭对郭林宗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此后,经师、人师的说法就流传开来,且承继经师易做、人师难为的观点。这里的经师,实际上是把业师这一范围也涵盖进来,专指传授知识、技能的老师。人师必是经师,经师却不一定是人师。
传授知识和技能是老师的基本工作。人之所以能够踏入教师这一职业门槛,主要因为可以传授知识与技能。古代把上学学习称作“读书”,把学生称作“读书郎”,老师称作“教书先生”,就是由于人们看到了老师作为“经师”的作用。
关于经师与人师,古今中外有不少阐释,兹举几例。
《荀子·儒效》:“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清代顾炎武《赠孙徵君奇逢》诗更是明确提出“海内人师少”的观点。现代诗人郭沫若《青年哟,人类的春天》中说“经师是供给材料的技术家,人师是指导精神的领港者。”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关于经师与人师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论述:“如果是在负责教育的岗位上,也必须要有做学生的领导、父母、保姆一样的修养学识和心情才对。不是只做一个‘经师’,传授知识。必须要同时是一个‘人师’,有形、无形教导一个学生或部下,怎样做一个人。当然,如果能教导出一个学生,最后成为‘完人’或‘真人’,那就可说已对得起自己的一生,是为‘圣人师’或‘天人师’了!”
国外关于经师与人师的表述形式不同。如美国教育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在他的著作《最棒的学校》中提出了学业成就信念和人类发展信念的概念,并旗帜鲜明地指出“只有推动人类发展信念的学校才是最棒的学校”。我们的“人师”的理念与“人类发展信念”异曲同工,“经师”的称谓则与学业成就信念相对应。
教育界对于人类发展信念有一个良好的操作型定义,即:“行为举止和文字沟通上的整体性,把教育的目的主要看成是支持、鼓励和协助学生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包含他或她的认知、情绪、社交、伦理道德、创造性和和精神方面的发展。”
作为一名有20多年教育经验的老教师,我曾经多次遇到过这样的学生:考试的时候卷子上是大片空白。从学业成就信念的角度出发,这个学生是完全失败的,因为他没有取得及格以上的测验分数。但从人类发展信念出发,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这个学生在学校中与至少与同伴交往(即社交)的能力得到了发展。除此之外,他看得懂杂志和报纸,外出的时候认识路标,可以阅读——他只是不会写而已。这些能力,从一张试卷上是看不出来的。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份测试可以完全测试出一个人所学所得,而学业成就信念却从狭隘的角度去评判一个人,这种评判是不完整甚至错误的。人类发展信念摒弃了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更客观的认识和评判标准。从学业成就的角度出发,有些教育的环节是可以舍弃的,诸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之类。而我们现在却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如此重要——甚至超过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当年我听到马加爵从一个优秀的大学生沦为杀人犯的时候,今年我听到药家鑫为逃避责任而杀人的时候,当我在报端屡屡见到大中小学生、电影明星、工人农民屡屡自杀的时候,当我看到青少年的犯罪率逐年上升的时候……我就会心痛。对于这些个例,我们的教育者虽然没有直接的责任,却负有间接的责任,因为没有承担起作为“人师“的责任。
经师易作,人师难求。只有把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培育作为首要的教育任务,才是名副其实的“人师”,才不仅仅是“教书匠”,更是“育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