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剑气诗情
剑气诗情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069
  • 关注人气:74,1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的关系——《学记》学习心得笔记(五)

(2011-01-02 21:51:36)
标签:

《学记》

兑命

心得

资料

学习态度

教育

文化

分类: 读书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大学教育管理的办法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教学了,("春诵夏弦","春秋教以诗书,冬夏教以礼乐")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课外不操弄乐器,练习手指,课内就调不好琴弦;课外不广泛学习歌咏杂曲,课内就不能谙熟诗文;课外不学习洒扫、接待、处理杂事等,就学不好礼仪。总之,如果不提倡学习课外的各种技艺,学生就不会乐于学习,正课也就学不好。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学习的时候全力以赴地专心学习,休息的时候尽兴的玩弄杂艺。这样,他们才能爱好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交友,坚持信念,日后离开了师友,也不会违背老师、学友的教诲和期望。《兑命》篇说:“唯有重视学业,循序渐进,敏捷努力,学业才能有所成就”,正是这个道理。

这段话主要讲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之间的关系。《学记》的作者认为,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是相辅相成的。“时教”就是“依时而教,按时而教”,在规定的上课时间内所学,就是“正业”。“正业”一定要有,不可以含糊。“退息”就是放学回家休息。业余时间是不是应该完全放松?不是。“居学”就是在家里学习,在业余时间学习。

“操缦”是什么?一说是操弄琴弦。孔颖达疏:“操缦者,杂弄也。弦,琴瑟之属。学之须渐,言人将学琴瑟,若不先学调弦杂弄,则手指不便。手指不便,则不能安正其弦。先学杂弄,然后音曲乃成也。”陈澔集说:“操縵,操弄琴瑟之弦也。初学者手与絃未相得,故虽退息时,亦必操弄之不废,乃能习熟而安於絃也。” 北周庾信 《<赵国公集>序》:“若使言乖节目,则曲臺不顾;声止操縵,则成均无取。” 清 张岱 《陶庵梦忆·丝社》:“ 越中琴客不满五六人,经年不事操縵,琴安得佳?”还有一种说法,操缦就是现在的和弦。 清 黄生《义府》卷上:“《礼记·学记》‘不学操縵,不能安弦’注,以‘縵’为琴瑟之弦,非也。《周礼》‘磬师’‘教縵乐’注,谓杂声之和乐者也。疏云‘杂弄调和’。按繒无文曰縵,此云雅声,云杂弄,皆谓无文耳。《学记》之‘操縵’即今之和弦。” 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不经常练习,就不能学会调弦。仅靠课内练习,当然是不够的。课内仅仅是“师傅引进门”而已。学生最终的成绩,还是靠个人的“修行”。

“博依”是说,只有见识广博,才能有所依。“博”靠什么呢?当然还要靠多看书,多实践。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课内也不可能把“诗”学好。这里的“诗”我想是指《诗经》中的内容。当然,也有人把“博依”解释为“歌咏”,这个从字面上看不出来,但与“不能安诗”联系在一起,就能说得过去。

杂服,古代所规定的各色服制。郑玄注:“杂服,冕服、皮弁之属。杂或为雅。”《晋书·舆服志》:“其杂服,有青、赤、黄、白、缃、黑色。”或解释为杂事,包括洒扫、应对、进退等。要懂得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各种生活技能要学会,这样做事才能符合“礼”的规范。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学生有点业余爱好,并且得到老师和长辈的认可,才能乐于学习,学正课的时候才不觉得累。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藏”是放在心里,《诗·小雅·隰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修”是“治其业而不懈”,一直花功夫,“息”是休息,“游”是游戏,“焉”就是“于此”,藏也藏在这里,修也修在这里。教育关联于游戏,不是非常苦的东西。所以正确的学习方式,既要刻苦,又要懂得休息,最好是学习像玩游戏一样轻松。通俗点说,就是要“劳逸结合”,就是“玩像个玩的,学像个学的”。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要是按照上面所说,把课内课外的功夫做足了,就可以安心的学习,对老师从心里感觉亲近,喜欢交朋友,相信正确的道理,懂得学以致用,就是离开了老师也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也就是说,学会学习了。“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成才了,教育成功了。

顺便一提。上面这句话包含了“亲其师,信其道”,事实上这也就是“亲其师,信其道”的出处。现在“亲其师,信其道”的意思是只有尊重自己的老师,才相信老师所讲的道理和传授的知识。和原文中的意义有所不同。但是,我这一段时间专门拿出时间来学习《学记》,起因就是一位同事问我“亲其师,信其道”的出处,我查到《学记》全文后大为折服,于是决心细细学一学。学了十几天,感觉收获良多。(见由亲其师信其道说到体罚的那些事儿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其此之谓乎!

这是指学习态度的问题。《学记》引了三次《兑命》。第一次“念终始典于学”,涉及政治和教育的关系。第二次“学学半”,涉及教育中教学的两方面。第三次“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涉及教育中正确的学习态度。只有保持“敬孙务时敏”的学习态度,才能得到精神的成长。《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里“敏而好学”就是“务时敏”,“不耻下问”就是“敬孙”。要谦虚、虔敬,机敏,学业才有可能最终有所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