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两败俱伤的教育迷局——读《孩子为何失败》

标签:
少儿美国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书评教育 |
分类: 读书 |
一、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是为了取悦于大人
约翰·霍特在初版序中说:“大多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都辜负成人的期望。”这句话一针见血。几乎每一个时代的人都在感叹今不如昔,岂止是在学校里而已。四五十年代的老一辈认为70后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在80后成人以后,70后也找到了可以嘲笑的对象。现在,90后也已经成人,他们的很多言行也与80后形成了分野。因为人对他人的要求总是更高一些。我们总认为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现应该比我们更优秀。对自己的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不能超越自己的时候,就转而瞧不起他们。孩子们感受到了这一点,于是在还不能独立的学生时代,费尽心机取悦大人——包括家长和老师。然而,这并不能使他们感到快乐。于是,一部分学生继续自己的伪装,而另一部分则干脆选择了放弃,做出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动作。
“你对着黑板讲解题目时,他们个个心有旁骛。我始终观察着乔治,我发现他一直在做自己的事——用铅笔在课桌上画一个范围,然后在里面钻洞。后来被你发现了,他一口否认,但是当我指出他所挖的洞时,他哑口无言了。格兰显得心不在焉,若有所思;南希更是大部分时间在做白日梦,幸好她被叫起来回答问题时,神智能够及时清醒;唐恩只有一半的时间在听课;罗拉的情形也差不多;马莎则用手比划成各种动物形状自娱,并且让手形动物在桌上乱爬。”这是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小学课堂上的一幕。在今天我国的中小学课堂上,它依然在上演。如果你是一位教师,看到这样这样的描述,你是否会发出会心的苦笑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长,你能想象得到孩子在课堂上真正的表现吗?
善于伪装自己的学生使出各种“诡计”,与大人斗智斗勇。而“那些真正有思考能力的学生,并没有必须去取悦大人的感觉。”
二、程度较差的学生是优秀教师不断进步的原动力
我曾经有一位同事,她现在是某一所小学校的校长。她曾经说过一句话:“是问题学生成就了教师。”我发现,这几乎是一项定理。古今中外在教育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不是转化学生的高手。在一次写给家长的一封信中,我说:“孩子有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没有问题是相对的,有问题是绝对的。孩子如果没有任何问题,要我们大人干什么?”可是,要想转化学生,必须走入学生的内心,但我们却早已经忘记上学时的压力到底是什么滋味。所以霍特说:“我认为音乐极适合老师去研究与学习,因为学习音乐的过程可以使老师了解到学生在教室里长期受到的压力。”对此,我深有体会。我在调入现在的工作单位后,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每一个教师需要掌握一门乐器。像我这样乐盲级的也不例外。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我想:我的学生们在我所熟知的领域是不是也有我学习乐器的时候有同样的感受呢?这使我能对他们的困惑感同身受。
问题学生之所以是问题学生,在于他们不想守规则。他们想要无限制的自由。而在人类社会中,无限制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当我们受到限制的时候,总会想出一些发泄的通道。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需要——即便不被尊重,至少也可以引起关注。于是,有些人用异于常规的方式引起他人的注意。霍特看到几个年轻人,在公共场合发出怪叫。“他们看起来不像是正常人,倒有点像野兽——这么说对野兽似乎是一种侮辱。”“他们的人生哲学是,如果你不能让别人喜欢你,至少能让他们怕你。”
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思想。所以,合格的教师和家长首先应该让孩子觉得你是喜欢他的。当然,这种喜欢不是伪装,而是发自内心。不喜欢孩子的成人不适合当老师,甚至没有当家长的资格。而表达这种喜欢的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就是赞美。“赞美孩子,也连带地赞美自己,因为我们造就了一个聪明的孩子。”
三、真正的学习在于自己动手自己解答
有一个男孩是“最笨的班”里最笨的学生。因为他根本就完不成任何作业。但是,这个男孩在一个保龄球馆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为晚上的联赛计分。这项工作单调而乏味,且不能有任何差错。保龄球馆愿意付钱给这个孩子,因为他记得又快又准确,可以对计分结果负起责任。但到了学校,给他出关于保龄球的题目,他一道也做不出来。这是一个奇怪但又普遍的现象,那些我们所谓的“笨孩子”在生活的某一个领域可能是高手,只是不会解题而已。学校所教的课程如果和实际生活毫无联系,一部分学生就会“变傻。”
霍特把解答问题的学生分为问题主义者和答案主义者两种类型。问题主义者把问题视为叙述某件待解决事物的情况,会用心思考这个问题的情况并假设这个问题的进行,尝试了整个情况以后,他便能找出待解决的部分,并举一反三。
问题主义者善于归纳和分析。但学校里的大多数学生是答案主义者。他们将问题视为一种例行的公告,而与答案没有特殊的关系。他们唯一解答问题的方式是死记硬背。学校里过于重视“标准答案”,有些教师在批阅试卷的时候甚至不允许学生有哪怕是一点点发挥,这造成了学生思维的僵化,有的“问题主义者”也被迫变成“答案主义者”。学生成了记忆的机器,教师则变成了编制程序、输入答案的操作者。在这输入和接受的反复操作中,学生的聪明才智被破坏了。所以霍特得出一个结论:学校,使人变笨的地方。
学生需要的是一种宽松的环境。一种不拘一格的考核方式,一种可以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体制。自己动手去操作,动脑去思考,动笔去总结,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既然学生的聪明才智是被破坏的,当然也能够被重新建立起来。“补救的办法不是想出越来越多的‘重建智慧’的方法,而是想办法摆脱那些把人变笨的条件,同时,为他们创造再次使用智慧的情景。大脑也和身体一样,痊愈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老把伤口撕开来检查是不是痊愈了。”
四、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真诚是达到理想彼岸的宝船。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如果教师不能真诚地对待学生,就很难取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更谈不上亲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我不做某件事是因为我不想做。如果我们要求学生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这件事是不可容忍的。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迁就孩子的行为,并不会取得学生的喜欢。他们会觉得你这样是极其虚伪的。“学生在学校看到的老师的一般印象是:欺骗、温柔、令人作呕的声音和态度,勉强的笑声”,压抑自己只会让自己的学生感到厌恶。如果双方充满着敌意和不信任,互相掩饰自己,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
学校应该让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获得快乐而不是痛苦的体验。依照惠特尼·葛利斯瓦德的说法,学生“在做每一件事时都找到了真理和意义,他的生命将永远浸润在学习里。在他内心里所形成的每一种事物的模式都更完美,更接近生命,因为使他变得更有能力面对生命中随时可能面对的新的挑战。”
《孩子为何失败》
推荐阅读:校长突然推门听课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