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春联《千字文》司马牛识字早期教育原创 |
分类: 教育随笔 |
傍晚,妻子提议,咱出去溜达溜达吧?顺便买个凉皮儿。我说行。
经过了昨天一天的桑拿天,今天的气温有所下降,凉风阵阵吹来,行走在村间不怎么好走的土路上,倒也惬意。路两侧,到处是乘凉的人。一会儿来到宽阔的金马路上,华灯初上,卖小吃的人笑脸迎客;几个烧烤店也已经开张,食客众多,生意兴隆。
我们三口儿边走边谈。我又教仃仃背了几句《千字文》:化被草木,赖及万方。盖此身发,四大五常。说说笑笑,倒是没有什么压力。现在,仃仃已经走出了靠“背”来“认”的阶段,可以直接认字了。但原先背过的东西在认字过程中却发挥了它意想不到的作用。
比如上午和她一起读《千字文》的时候,她突然说:“爸爸,我能读这首诗。”我看了看,是我们的校本教材《与经典同行》第三册上靠近《千字文》的一首古诗——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我说,你读读看。她说,还有不认识的字。我说,能读几个读几个。于是她开始读:“问、归、未、有……巴山夜雨涨秋……何当共……”我拿起一把剪刀晃了晃,她继续读下去:“剪西窗……”我说:“蜡烛的烛。”“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我说:“不错。我教教你。这个字读‘君’,‘君子’的‘君’。你不是在幼儿园里学过《论语》吗?司马牛问……”她说:“司马牛问君子。”(在我的印象中,她这一句相当熟)。我说:“对。这个是‘期’,星期的期,日期的期。”然后仃仃开始读,“君”读起来她总是迟疑一下,用几乎让人听不到的声音说“司马牛问君子”,然后大声读“君问归期未有期……”
大家看,幼儿园背“司马牛问君子”的时候,何曾想过对认“君”字会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所以,不要给孩子什么压力,但有意无意背点东西,总没有什么害处。
我们继续走,仃仃很有意地读一个个商店的招牌。不认识的我们就跟她一起读。于是,“河南牛肉烩面”读过之后,“河北牛肉拉面”的“拉”也很容易掌握了。
转了一个大大的圈儿,买了凉皮儿,油饼,我们从另一条路返回家里。仃仃突然又背起了《论语》中的名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爸爸妈妈,我是属于第二类。我不聪明,学习了才懂得,才知道。”
我说:爸爸妈妈也是属于第二类。这时候,我看到了民居大门上贴的一幅幅春联,虽然春节已经过去好久,这些春联上的字还是非常清晰。我忽然觉得有些羞愧,有些对不起孩子。
我是个粗枝大叶的人,从来没想过“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前一直不怎么管孩子的学习,生活上也是不大关心。仃仃在婴儿期,也就是一岁以前,对文字是感兴趣的。那时候我抱着她在大街上玩儿,有时候她不开心,大哭起来。这时,只要抱着她走近一幅幅春联,指着读给她听,她立马就不哭了。但后来,我没有刻意去教她读春联,在两三岁的时候,对春联已经不感兴趣了。如果让某些专家看的话,我没有因势利导,肯定是错过了对孩子识字教育的最佳时期了。再后来,仃仃在我的学校上幼儿园,家长会我几乎都没给她开过。想想孩子的失落,我忍俊不禁,写了一篇《不称职的父亲》(可点击阅读不称职的父亲 ),从此决定做个比较合格的父亲。但是,我还是常常会忽略孩子的感受。
据我这几天的观察,仃仃学语言的问题不大,音乐方面缺少天赋,肢体的动作也不够协调,所以背古诗,学外语,都不困难;弹钢琴是个痛苦的过程(她妈妈管她),学舞蹈是由不喜欢到喜欢,但不能主动练习。
我想,教育孩子,还是要扬长避短吧?况且,她的这些特质,在我身上是有体现的,咱的遗传基因不行,怎么怨得了孩子?孩子的童年应该是快乐的,而不是痛苦的。
9月份,仃仃就是小学生了。我想,小学阶段一定可以成为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段之一。作为父亲,我将为这个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