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周刊
新周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35,104
  • 关注人气:49,8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2013-02-15 19:02:12)
分类: 《新周刊》每期亮点
“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木心: 他的学识他的文学史和他的不合时宜

“原来你们什么都不知道啊”

 

木心走了,木心来了。

他的名字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里,却在《美国文学史教程》里,“他是中国文学的塔外人”。

从2006年至今,我们有木心的12本小说、散文和诗集可看。这得益于陈丹青。他于木心,如同颜回之于孔子,致力让更多人闻道受益。今年,他又公开了18年前的五大本木心讲义,汇成《文学回忆录》。

木心,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1927年2月14日生于浙江乌镇,2011年12月21日逝于浙江乌镇。

他“十四岁开始正式写作,什么都写,不停地写,写到五十多岁,都算准备期”。他“自己耕耘,自己收获,自己培养自己,自己养兵千日用在一时”。1982年赴美之后,他写作、读书、绘画,为陈丹青这样的中国孩子讲课。他说:“美学,是我的流亡。”

他从西方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宗教中汲取营养,他把哲学、伦理、儒家都当文学看,借力借光。他看到了中国文学改革的先天不足和文字夹生,他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情投意合的艺术同道者,他说“如果李商隐懂法文,一定与马拉美倾谈通宵”。

他腹有诗书胸中锦绣,却认定“没有品性上的丰满,知识就是伪装”。他的博学多识,为后人洞开了一个东西方个性对话的美学世界;他的纯良品性,让他的世界文学史和他的不合时宜同时渗透进后学的心里。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木心?因为他提供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范本,给了我们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另外一个维度;也因为他的不合时宜,为这个时代狂欢的集体价值观提供了一面照见真相的镜子。

面对木心,我们都是失学者,原来我们什么都不知道。面对木心,也可以不读,因为我们不配,我们多么害怕与喧嚣的时代保持离线状态、害怕面对人性和灵魂。

“木心真有这个力量,你稍微一个小时,放下自己读它,他会点亮你。”(陈丹青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