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在表演找工作

(2012-04-08 18:55:37)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周刊》每期亮点

和求职无关的真人秀
我们在表演找工作

2011年的电视上出现的求职风景和过去全然不同,求职者大部分没有工作经验,而节目本身也开始娱乐观众。

文/胡尧熙

中国人找工作有多难?
《经济学人》的驻中国首席记者詹姆斯·米尔斯说过:“到2020年时,每个中国父母都应该保证他们的小孩有一张清华或北大的文凭,这样他们才有资本去竞争一份办公室文员的工作。”外国人的话也许不足为信,那么再来点中国数据,2011年中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有660万,比上一年增加了30万人,就业率在75%左右,粗略计算,有165万应届毕业生在经历失业与待业的烦恼。如果加上已经不再吃香的海归和奔赴大城市的农二代,中国拥有颇为壮观的待业人口,在全世界感慨中国人口红利正在消退的时候,找工作也变得很困难。
你可以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去碰运气,也可以试试现场招聘会和网络招聘,你还可以上电视,从2011年8月到现在,半年时间里已经有不下十档求职节目在各大卫视亮相。

求职者面对的刁难都是值得的,因为上过电视这一条以后可以写进简历里。

真人秀进入中国超过10年,观众已经进化到了只看两种真人秀节目:求职和相亲。它们之间甚至还有递进关系,有了工作,你就可以去试试自己有没有牵手的运气,这两档节目肩负着解决你人生大事的使命。
求职者固然是职场节目的主角,在江苏卫视的《职来职往》中,观众可以看到众多超乎想象之外的求职者。一名23岁的销售培训师王韵铭上节目不是为了寻找工作,而是为了“帮中国1000万个中小企业实现业绩翻倍”,他为了这个使命自愿把月薪从10万元降至5000元;18岁的学生吴思梦觉得上学太花时间,因此决定提前进入社会,她打算花7年时间建立“立体化的人脉”。好了,也许他们真的天赋异禀,但还是想问一句,他们到底计划进哪间公司,要求什么岗位?
类似的求职者几乎可以在每档求职节目中看到,他们要面对主持人和面试官,或信心爆棚或手足无措,在《职来职往》中,求职者的对话量巨大,他们要接受18名面试官的拷问。面试官大多来自知名企业,他们不是风投,只需埋头扔钱,他们和求职者一样,更渴望上电视,需要让观众知道品牌的存在。江苏卫视《脱颖而出》的制片人唐嘉认为,嘉宾评审和面试官是节目中最重要的一环,专业素养固然是要素,眼球吸引力也不可或缺。在多档求职节目中担任嘉宾的王潇就是其中的代表,她是央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出身,毅然下海开了公司,一手操办了巴菲特和比尔·盖茨的中国慈善行,但她的名气更多来自电视节目,在亮相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后,她频繁现身各档求职节目,公司品牌和个人品牌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播。
美国的电视节目没有娱乐与否的分别,只有新闻类和非新闻类之分,因为电视本就是大众娱乐工具。中国的电视节目划分更细致,求职节目和相亲节目都被定位在社会生活服务类,但观众已经习惯把它们统一视为娱乐节目,张绍刚和刘莉莉的台上纠纷可以被炒足一个月,没人再去关心其他应聘者是否找到了工作。和现实中的求职一样,电视上的求职也以失败居多,但求职者可能要面对更多的刁难,一言一行都暴露在全国人面前,大家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上过电视这一条日后可以写进简历里。
一名参加《非你莫属》的求职者在天涯上爆料,他在台上已被某公司聘用,但在台下却遭到拒绝,这一事件引起了热议,当然也不大可能有结果。没有事后追踪,没有求职者在新公司的工作画面,观众很难知道台上发生的一切孰真孰假。不过这无关紧要,找工作不是娱乐,有工作的人看人找工作才是娱乐,最娱乐的是,看有工作的人表演找工作。

观众似乎厌倦了专业有余、严肃不足的职场节目,而主持人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力,负责制造更多戏剧化场面。

求职节目在中国电视屏幕上并不新鲜,在《非你莫属》、《职来职往》亮相之前,最早进入全国人视线的是2003年央视财经频道(当时叫经济频道)推出的《绝对挑战》。它几乎就是中国版的《学徒》,定位和美国原版极为相似,招聘方为知名企业,招聘职位也多为管理层级别,为求职者设立了高门槛。
《赢在中国》的推广总监高强曾经参与过《绝对挑战》的筹划,他回忆说,《绝对挑战》是央视《经济新闻联播》的制片人王利芬在耶鲁大学游学时诞生的想法,最初的创意的确拷贝自《学徒》,“不过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发现全盘拷贝《学徒》必死无疑。比如,《学徒》的主题歌中反复出现Money Money Money这样的歌词,太直白,中国人未必可以接受。”除此之外,王利芬也担心在中国未必可以找到像特鲁普那样愿意给出百万年薪的雇主来支持这个节目。
在王利芬转身投入《赢在中国》后,《绝对挑战》在2006年才找到了第一个拿出百万年薪的企业,东风日产愿意用这个数目招聘一名营销总监。来自辽宁鞍山的选手葆旭东在经历能力测验、外景任务和面谈等多个环节后脱颖而出,成为东风日产在中国市场的营销一把手。这次招聘耗日漫长,节目分了几期播出才把全过程展现给观众,高强认为,节目中展示的一些能力测试,比如用最少的钱入货,在规定时间内销售完毕,并卖到最高的价格,这些都是评审团和招聘方给出的题目,剧组只是记录,这最大限度展现了企业的诚意和对应聘者的要求,这是目前的很多求职节目无法做到的。另一个不同是,像葆旭东这样的选手,绝不会去参加《非你莫属》,高强说:“求职节目的变化很大,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求职者的层次不一样了。比如葆旭东,他来应聘东风日产的营销总监之前,已经在房地产市场小有名气,他卖房子时的销售额超过15亿元。和他一样,其余选手也有很强的能力和职业背景,这些人都有能力和余地去选择自己以后的工作,《绝对挑战》不是帮他们找工作,只是帮他们跳槽。而现在的求职节目中,求职者大部分都没有工作经验,或者从事比较基础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差别会影响到节目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除了求职者的层次之别,主持人是另一个影像节目素质的关键。在《绝对挑战》中,主持人李佳明和庞晔大多时候只起到串场作用,或者在求职者情绪过于激动的时候打圆场,在专业问题上并不多发言,也不对求职者的性格作评价,把更多的评判权交给专家评审和招聘方。高强认为类似张绍刚和刘俐俐之争的事件在过去的求职节目中绝对不会出现。但现在,主持人被赋予了更大的权力,负责制造更多戏剧化的场面,观众也似乎厌倦了专业有余、严肃不足的职场节目,所以《绝对挑战》因收视率下跌而告别观众,2011年的电视上出现的求职风景和过去全然不同。

娱乐节目的部分功能转移到了职场节目上,但一档不那么娱乐的职场节目仍然有它严肃的价值。

在诸多求职节目中,第一财经出品的《中国职场好榜样》算是为数不多的有《学徒》影子的节目。在招聘岗位上,节目效仿《学徒》走了高端路线,通过知名企业推荐,在25000个岗位中挑选出了“十大最具诱惑力的职位”,第一财经证券主持人、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当当网潮流分析师、东方航空“凌燕”组空乘等岗位均在节目招聘范围之内。岗位的高端性保证了求职者的素质和丰富性,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和职场老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一个平台中展开竞争。
当然,《中国职场好榜样》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真实性,节目中那些失败的求职者的近况将会被追踪报道,他们有可能在被企业深入了解后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而那些成功的求职者在新岗位上的生存状况也会被展现给观众,起码在视觉上,节目提供了一份真实感。作为2010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10强中唯一入选的中国公司,中智集团成为《中国职场好榜样》的人力资源全程合作机构,这种专业化的后台支撑在类似节目中并不多见,它至少保证了所有报名者都会进入人才库,他们的价值会有被发现的一天。在限娱令实施之后,娱乐节目的时长和数量被缩减,娱乐观众的任务一部分被转移到了职场节目上,但一档不那么娱乐的职场节目仍然有它严肃的价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