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周刊
新周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235,104
  • 关注人气:49,8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怀宏:明一点、超脱一点;生活也丰富一点、多面一点

(2009-05-19 00:59:50)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周刊》每期亮点

何怀宏:明一点、超脱一点;生活也丰富一点、多面一点


文/何怀宏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良心论——传统良知的社会转化》、《世袭社会及其解体》、《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等,译著有《沉思录》、《正义论》等。

所谓坏经济“使人变好”,如果不是说使我们变得高尚一点的话,至少可以使我们变得聪明一点、超脱一点;生活也丰富一点、多面一点。

 

坏经济会使人变好吗?要看坏到什么地步。
如果经济坏到生存的底线,所有人都来抢夺必需的基本生存资料,那这样的坏经济绝对是坏事,它不会使人变好,只会使人变坏,哪怕开始只是少数人越轨,但不久恶就会迅速蔓延(很少数具有潜在圣徒气质的人除外,因为他们本来就不怎么受经济影响)。甚至于经济坏到只是由社会上的某一部分人来承担坏经济的后果,他们失业或就业无望,看不到自己生活的前景而陷入绝望,这也很不好。
但如果经济只是坏上一阵子,只是坏到收入减少甚或只是停滞不前,要过一阵“紧日子”了,那还真有可能使人变好,或至少不会变坏。这时我们也许只能说,经济坏就坏一阵吧,我们不妨安之若素。不安心又怎么办?首先我们得知道世界上有些事我们自己几乎无能为力改变,总统、首相、总理、主席都没多少招,我们着什么急?我们甚至也知道了经济总有它自己的循环周期,你常常并不很清楚它是怎么坏起来的,也不一定很清楚它怎么又好起来了。或清楚了也没有多少办法,历史是一个合力。只能“凡事想开一点”,当然,你也可以说这只是“小民的招”。
这里的所谓“使人变好”,如果不是说使我们变得高尚一点的话,至少可以使我们变得聪明一点、超脱一点;生活也丰富一点、多面一点。不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至少是“吃一堑、长一智”。旅行坐不了飞机、住不了好宾馆了,就当一回背包族也不错;进不了健身房了,就去爬爬山也不错。饭总还是能吃饱的。如果那天饭都吃不饱了,那自然另当别论。
还有,如果说现在经济的机会少了,人也可能不太那么忙了,也许正好有点闲空来琢磨像“坏经济会使人变好吗?”这样古怪的问题——比如说,“会使人变好”的经济难道还是“坏经济”吗?我们会发现这个问题中的一些概念还是有不少含混性。这里的“坏经济”是指不好的“经济状况”还是“经济体制”?而“好”是指人们生活的“好”(快乐幸福)还是指行为、德性的“好”(正直高尚)?不过,我们可以认定这两者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坏的经济状况一定是和坏的经济体制有关的,而好的生活无疑也要包含各方面的好。
我们在生活中首先感受到的“坏经济”自然就是我们的经济收入下降了、物质生活变差了,而追根溯源,我们可能会认为现行的经济体制出了问题。今天世界上的经济制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努力为主的市场经济,一种是政府控制主导的计划经济。从这次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寒冬来看,似乎是大行其道的市场经济出了问题。但是不是就要回到全面的国有化或计划经济那里去?我们不是刚从那里面走出来吗?中国近三十年的经济成就不是主要依托市场经济和所有个人的努力取得的吗?或者,健全的市场是需要健全的规则来维护的,而切实地维护和监管这些市场规则正是政府之责?于是,可以说这不是简单的市场失灵,而是政府失灵导致的市场失灵?
还有更深的原因。我个人觉得在2008年年初读到的一篇史铁生谈消费主义的文章对这次危机远比许多经济学家更有预见性。现代社会是消费主义和物欲流行的社会。人人都想过好日子这并不错,但如果没个够,总想过更好的日子;不仅要有房住,而且要拥有更好、更大的房子,拥有自己一辈子其实很难支付得起的房子,这就容易出问题了。而华尔街那些“最聪明”的头脑偏偏又发明出诸如次贷等不断衍生和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好像经济可以无限增长,好像谁都可以实现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欲望,结果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物欲,并弄得政府执行部门里那些不那么聪明的头脑也不知如何监管了——这些“最聪明”的头脑自然也从中获取最大的好处。人性大致类似,高薪阶层并非高尚君子,而低收入阶层也不会守身如玉。结果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终究一定要出问题的),就连锁反应,一发不可收拾。“皆大欢喜”一下变成了“皆大郁闷”。
这样看来,全球化的经济出了问题,根子可能恰恰在于我们过分重视经济和物质生活,而且不讲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所以,根子还在人性,尤其在现代社会大大释放和刺激了的人的求利本性。但我就不在这里批评现代性了,更遑论批评人性。
总之,如果经济生活降到了威胁人们生存的地步,或者说即便不如此,但带来的困境长期持续,那对人来说当然是不好。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有基本的生存资料,甚至每一个人都应过上一种符合人的身份的、体面的生活。然而,如果经济并没有坏到如此地步,而只是带来一些暂时的不便,那就也没有什么太不好。我们也不妨尝试着过一过“紧日子”,兴许还发现一些过去宽裕的日子里没有的快乐呢?而且,如果经济形势就是走一个之字形,有时上山峰、有时走低谷,那么,就更应当想开一点了。我们的快乐和幸福并不完全寄托于物质生活。而且,我们有必要摆脱一种“明天的生活一定更美好”、“一年更比一年好”的迷思,也许明天变差,后天才变好呢。即便总的趋势是上升,也最有可能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而不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直线性。而且,我们还要注意限度,注意“多少算够”的问题:考虑我们的幸福是否必须依赖于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甚至必须是持续的高速发展。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好生活”的基础也就太薄弱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