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新周刊
新周刊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869
  • 关注人气:49,81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六中国最亮音:中国可以说不 之二

(2008-04-17 17:16:02)
标签:

历史上的新周刊

分类: 历史上的《新周刊》

文弱书生挑战强权老大
民间奇书震动西方世界


《中国可以说不》堪称1996年最震动美国和西方的中国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一位官员说,二十年来,从未有过一本书像《中国可以说不》这样,引起海外舆论如此强烈的关注,并产生如此轰动的新闻效果。

 

“我们的发言很通俗,我们的认识很初级。”
在朝阳区《中国日报》大楼背后的一座不起眼的写字楼内,我见到了《中国可以说不》的两位主要作者宋强和张藏藏。
宋强告诉我,他之所以成为作者之一仅仅是因为张藏藏在几位“国际问题专家”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他们听了张藏藏的一番宏论后不以为然:“不成不成,中国怎么可以向美国说不?——胳膊拧不过大腿嘛!对不起,写不了。”张藏藏打电话到重庆动员宋强,宋强喜形于色:“写!”
“我们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后果:一本书写完了,那就完了呗。”宋强说,“而现在海内外舆论的关切程度和爆炸热度大大超乎了当初我们的想象。此时我个人有一种四川俗语说的‘猫抓糍糕,脱不掉爪爪”的困顿感。《前言》里事先帮我们挡了一下驾:‘写作此书,更多的出自一种情感选择——因为他们也不是国际问题专家。但唯其如此,该书才具有更广泛的民意基础。’但这话也麻烦,既然说了有‘是意基础’,而且还很‘广泛’,那么来吧!这十几天要面对很多需要所谓‘中国青年民意代表’回答的问题:‘请问,你对中美关系的走势怎么看?’‘大陆青年支持动武吗?’‘你觉得知识产权谈判中国失败了吗?’……哎呀,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们对现状保持清醒的认识。张藏藏说:“我们的发言极其通俗,我们的观点也很初级,我们扮演的角色可替代性很强,假如换了别的作者,《中国可以说不》会更加出色。总而言之,这本书不应该只是一个‘小圈子’的产物,更不应该是一个标新立异的东西。”

 

一声“说不”引来传媒层层包围
1996年5月出版的《中国可以说不》是一说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评述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和台湾问题的谈话录。该书作者群的资历和地位当然不能和写《日本可以说不》、《能够说不的亚洲》的作者石原慎太郎、马哈蒂尔等人相比。但是,正是这种发自于民间的真实背景和普通中国人的纯真理念,使得《中国可以说不》成为勇敢而无忌的“青年论坛”。一段时间以来,这本书以及作者的名字屡屡出现在境外报纸的显要位置。他们的声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英国BBC电台、法国国际广播电台、澳洲广播电视网传向世界各地。
荷兰和瑞士记者最先“投石问路”,早在这本书还在校样之际,他们就开始到处打听消息。
《亚洲华尔街日报》头版冠以《从中国说“可以”到中国说“不”》加以报道。
香港《亚洲周刊》以《神话新一代反美情绪发酵》为题,以显著位置和六版篇幅详细介绍该书及作者访谈录,并在社论中惊呼:《中国可以说不》已发出警号!
日本《产经新闻》将连载该书部分章节,并对张藏藏《暧昧的日本》一章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美国《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澳大利亚《悉尼晨报》、《新南威尔士报》,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卫报》纷纷采访该书作者。

 

这本书意在“内销”,而不是“出口”
正如作者乔边所说的:“我们不想给自己贴什么标签,我们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民族主义者,这本书只是道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真实感情。我个人以为:这本书的首要意义是‘内销’,而不在于‘出口’。”宋强在这本书里发出了疑问:“难道世界主义注定代表了人类进步,而民族主义的就一定是劣根性的表现吗?”针对某家美国报纸的“春秋笔法”——“这几位年轻人,一边穿着牛仔裤抽着万宝路,一边抨击着美国霸权。”张藏藏这样回答《洛杉矶时报》记者:“难道我们一定要穿着中式对襟棉袄、叼着旱烟袋才有资格对西方说不吗?——太狭隘了吧?”
在这间面积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写字间里,各国驻京新闻机构的约见、约稿络绎不绝,美国大使馆、法国大使馆也循着动静摸来了,他们数次邀请这几位书生模样的作者一同就餐、交谈。闻不到火药味,只是坦诚的交流和意味深长的微笑。有一次,美国使馆官员柯修婉女士(一位黑人妇女)表态说:“再也不会有李登辉访美(的事情发生了)。”张藏藏忙道:“可否把你刚才的话登一个声明,视为美国政府的声音?”柯差点被呛住:“噢,不,不,那只是我个人的意见。”所有的人都笑出了声。
所有的外国记者及官员都能产生这种印象: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年轻人都是有着平常人感情的温和的读书人,而绝非三岛由纪夫式的神经质的“民族主义斗士”。这样的形象能恰如其分地代表中国,也比那种“横眉冷对”式的“愤怒青年”形象更具有说服力。(文—鹅帆)


可以说的岂止是“不”
《中国可以说不》一书虽然有着太多的宣泄和偏激,不过,该书并非国家意志和行动纲领,它本来就只想表达一些情感、态度和看法,本来就只想告诉世人——尤其是某些让人无法忍受的美国人:这就是我们的所思所想。
为《中国可以说不》这本书欢呼的人,与其说他们赞赏这本书的内容,倒不如说他们推崇这种坦率的对话方式,及向世界表达民意的全新渠道。
当美国学者、传媒、国会等肆无忌惮地对中国进行丑化与歪曲,大张旗鼓地叫嚣对中国进行制裁和遏制时,美国政府往往以其代表民意,或来自民间为由而轻飘飘地化解中国人的愤慨。那些放肆的国际关系评论,往往以其“非官方”的性质,让他国政府难以作出正式的反击。“民意”,它已成了美国人的一块盾牌,可以躲在其后施放毒箭,又可保护自己免遭攻击。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当美国人的伎俩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认清时,我们也开始有来自民意的声音作回应了,我们也要让世界直接感受中国人的民族情感和意志了,《中国可以说不》正是朝此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也正因为它的民间色彩,它不用惧怕幼稚与轻率,不会压抑愤怒与厌恶,不必讳言对抗与民族主义。它也许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策,但政治家自有自己的眼光与标准。
不仅仅是对美国,不仅仅是关于国际政治。我们需要对整个世界,在所有领域传递我们的声音,尤其是来自民意的声音。
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可以说不》打开了一道闸门。可以预料,今后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将会有越来越多类似的声音。
我们已经忍受了太多的不公正,我们还有太多的意见需要表达。中国可以说的不仅是“不”,还有许多……(文—张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