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恒:所有优秀作家灵魂苦难的一种缩影

(2007-10-31 15:18:39)
标签:

人文/历史

 

圈内人评王朔
刘恒:所有优秀作家灵魂苦难的一种缩影

 

1、王朔写《致女儿书》,从一开始当作遗书写,到现在正式出版,其中的过程你了解吗?
刘恒 :我知道他一直在默默写作,但是我不了解这本书的创作过程。

 

2、你是什么时候看到成稿的?你会怎么评价王朔这本新书,一本难得一见的好书,还是像一些年轻人认为的那样,垃圾、不值一提?
刘恒 :我在书店买的《千岁寒》,这一本省钱了,是朋友寄给我的。我在忙事,书读得不精,但是我感到了它的分量。不论对写作界还是对王朔自己来说,这都是一本重要的书。你所说的年轻人,指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是在网络垃圾里拾荒的闲人吗?一个人在垃圾堆里呆久了,有可能视一切为垃圾——包括自己。轻易地把一部作品称为垃圾,并不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有一点儿适度的焦虑就可以了。我经常看到骂这个笨蛋骂那个笨蛋的人,他们骨子里通常对自己是不满意的。我建议那些年轻朋友在骂骂咧咧之余,静下来读读这本书。

 

3、读《致女儿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我们主编也是有女儿的人,他的感受是觉得自己肮脏。
刘恒 :我的感受出于直觉,准不准不知道。总之,这本书耗了太多心血,有艰辛和艰苦的痕迹,还有非常沉重的伤感。他的早期作品就藏着伤感,现在好像再也藏不住了。他想用精确的文字跟女儿交流,跟这个世界交流,却透露了无尽的茫然。我以为,这是纯粹的写作者的茫然。凡是认真写作的人,都难免如此吧?不过,我们大都不希望以自己的弱处示人,他不。

 

4、怎么看待一个男人把女儿作为告解对象去倾诉的这种心理?你有孩子吗,是儿子还是女儿?一个男人最后发现自己爱或者信任的女人,只有女儿,你能理解这种感受吗?
刘恒 :他为自己的文字设定了一个最忠诚的读者。一方面,如果他认为这些文字是有益的,那么他显然希望这位读者优先受益。另一方面,为至亲的人而书写,他似乎希望这有助于保持一种持久的真诚,甚至希望不断地激活灵感,把沮丧和绝望压下去。这种心理只是我的揣测,如果真是这样,我觉得他没有完全达到目的。作为孤独的写作者,我们从读者那儿得到的支撑很有限,就算他是你最亲最亲的亲人也罢。我有个儿子,跟他女儿同岁,也是属龙的。我儿子读的专业是“国际政治与研究”,对我的文章经常不屑一顾。他不是我的知音,但这并不妨碍我爱他。他女儿会是他的知音吗?我怀疑。

 

5、还有王朔对父母的那种陌生感,在一代人身上都是这样的吗?我记得我们采访叶京的时候,他提到母亲,突然潸然泪下。
刘恒 :两代人的隔膜很普遍,大家的处境有雷同的对方,但是每个人独有的遭遇和经验才能最终说明各自的问题。我跟我父亲很少交流,一句话不投机就干脆闭嘴了,直到他卧床不起临终的时候,我才对他说我爱他。平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他过世后,我数次在没人的地方痛哭,大半年才平静下来。王朔在书里写到了他父亲的生和死,我能看见他内心深处的悲伤。

 

6、王朔对《致女儿书》的定义是“阴暗心理小说”,但这是小说吗?
刘恒 :你认为它是小说它就是小说,你不认为它是小说它就不是。不仅文体可以跨越,读者作为阅读主体,他的阅读经验也是可以自我跨越的。如果接受“阴暗心理小说”的说法,我们立即就能发现谁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其写作行为本身似乎也焕发了寓言的味道了。假如你乐意,你甚至可以把它定义为“飞翔哲理寓言”或“口吃思想密宗”。总之,读者并不输给作者,你有这个命名的权利。

 

7、2007年的王朔,年初出了《我的千岁寒》,年底出了《致女儿书》,中间因为一些言论引起了争议。有人说他疯了,有人说他气数尽了,你怎么看王朔近年来的举动?
刘恒 :他在写作,他的写作展现了成果,这跟别的作家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他的影响力,这跟他写作早期的强大影响力成正比。他的贡献不仅在于自由而生动的文体,还有一种洒脱的奔放的人生观。他一直都不缺少争议,所有这些争议跟他的影响力也是成正比的,而且相辅相成。他的性格决定了这一切,别人可以拒绝接受这种结局,他自己却必须接受,因为这是他的宿命。我始终找不到答案,他明明是内心柔软的人,为什么屡屡口出强言,伤己而伤人?他是五八年生的,五十而知天命,我以为这是宽容于人的时候了,必须要宽容待人了!大家都生活在各自的局限性之中,可悯而可恕,甚至可敬,还是将满嘴疾言咬住了吧!

 

8、和以前相比,王朔近年来的创作有什么变化?
刘恒 :他以前凭借灵感和体验写作,现在则依赖直觉和玄想。他不满足,是大的不满足,所以太累了。他的抱负和认真都超越常人,手段也过于诡异。写作者绝大多数都为写作而苦恼,但是只有少数人不幸陷入绝望。我在他的近作中读出了太深的绝望情绪。他几乎是在挣扎。我无力断言这种绝望的前景。幸与不幸或许也在未定之数,而且世上向来都没有治疗绝望的药方,只能随它去了。阅尽古今文章事,绝望固然可以催生伟大的才思,却也造就了种种大悲剧,不提也罢。我只想说,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文章绝望,对生命我们还是彼此都笑着点儿吧。

 

9、很多人都非常看重王朔的写作,为什么?如果说《致女儿书》这个文本很有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刘恒 :以前,他的写作风格和写作姿态影响了很多人。现在,他自我披露的写作困境是所有优秀作家灵魂苦难的一种缩影。许多作家都依照惯性写作,在重复中也能制造快感。他不想重复,又不想停下来,因此陷入了深渊。他跟语言搏斗,跟自己敏感的知觉搏斗。他对自身的怀疑,让我看见了我自己。我们往往用自嘲给自己解套儿,他却在自嘲之后勒紧了自己的脖子,执意要跟自己过不去了。他一遍又一遍重写同一个主题,活象西西弗斯在推那个大石头。我读他的《致女儿书》,眼前老晃着那个飞机的发明者,不停地飞起掉下飞起掉下,没完没了!为了飞起来,他的固执和不择手段令人难过。闹不清他为什么要这样,他难道不知道,他本人是他的文章最苛刻的读者,没有任何读者会如此挑剔他的么?读那些叙述王氏家族渊源的文字,隐约感到他所追求的笔法近乎圣经,非人力可为也非人力可得,颓丧和绝望也就注定是躲不掉的了。但是,我必须向他表示我的敬意,尽管我判断适度退却对他也许更为有益。

 

10 作为同行和朋友,您对王朔有什么期待和忠告?
刘恒 :他应该静下来,暂时少写或者暂时不写,尽量少说甚至不说。这都是废话。我的意思是,强大与否无须自我揣摩,当即确认就是了。我坚信,把信息深深地含起来,会更有效地显示力量,因为你本来就有力量!彼此好自为之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王朔在2007
后一篇:好工作的标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