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2006-05-12 20:25:58)
候选封面专题(以出刊日期为序,50选10)
 
《还有多少中国味》(总第181期 2004年6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80年代下的蛋》的续编,全面揭示了全球化趋势及西方消费主义浪潮中1990年代生人的成长困境。为当下的全球化思考提供了一个新颖、别致而意味深长的角度。
 
《F40》(总第183期 2004年7月15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继“飘 一代”、“世纪沟”、“80年代下的蛋”以及“还有多少中国味”等原创概念之后,《新周刊》代际研究的登峰造极之作,对一个日益主流化的社会精英群体的隆重命名,并为这个群体在生活方式和精神趣味上的自我更新,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学支持。“F40”一词进入当下流行语和日常口语的事实再次表明了《新周刊》的新锐影响力和亲和力。
 
《性小康》(总第188期 2004年9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新周刊》对性话题的把握原则是:举重若轻并富有创造性。一个看似打擦边球的报道,其实揭示的是社会文明的本质。在传媒性话题和性报道几近泛滥的情况下,《新周刊》将健康的性和健全的文明结合起来,再次显示出其观点供应商的独到。
 
《保卫张艺谋》(总第193期 2004年12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借保卫张艺谋的名义,对当下文化流行趣味的一次彻底清算。这个几乎有几分故弄玄虚但又极具《新周刊》气质的标题,敏锐、巧妙而准确地抓住了市场买点,由此延伸开来的对社会流俗的批判也极具力度。关于这个专题的传闻是,张艺谋在看完后连说了3个“很好”后表示:“《新周刊》非常有深度。”而高仓健则带着这本杂志出席了《千里走单骑》的日本首发式。
 
《30而富》(总第197期 2005年3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处于人生30而立年纪的社会中坚力量,始终是《新周刊》关注的主流人群,从新世纪元年推出的《新30而立》,到5年后的这个《30而富》,我们不仅看到了社会演进急剧加快的步伐和伴生的诸多问题,同时也从“30岁”这个古老话题中,体会着传统概念和价值观被不断刷新的亢奋。
 
《睡不着》(总第202期 2005年4月15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对国民生活心态和当下中国人日常体验的一次富于举重若轻而又意味深长的报道。这个专题与之前的《闭上眼 许个愿》、《玩吧,中国》、《我梦见》、《不想工作》、《我们时代的100怕》等专题一起,勾画出了一部别具一格的中国当代心态史的一个生动侧面。
 
《贱客来了》(总206期 2005年7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喧嚣杂驳的网络无厘头潮流和电视娱乐化趋势,在《新周刊》这个专题里得到了一次历史文化学的梳理、总结和提升。从2000年的《无厘头.com》到2003年的《雪村、小小和贱兔》再到这期《贱客来了》,《新周刊》在当代纷乱的文化潮流中,敏锐而清晰地梳理出了一个中国当代“贱文化三部曲”,这一点也确立了《新周刊》在当代亚文化报道上独步中国传媒的优势。
 
《中国欲望榜》(总207期 2005年7月15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在中国,可能找不到第二家媒体像《新周刊》这样,对中国人的欲望,表现出了如此浓厚的关注热情和观察深度。从早期“十元钱能干什么”、“我有一个梦”等这样的民生调查,到后来直接以“欲望”为尺度考量中国城市和时尚潮流,欲望,已经成为了《新周刊》一个独特的社会观察点。而《中国欲望榜》则是《新周刊》对中国社会的全景观察与其的独到造榜方法论相结合的具有总结性意义的典范之作。
 
《始于1980》(总208期 2005年8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中国传媒近年来日益走热的“1980年代”话题,是以《新周刊》的这个专题为源头的。与通常习见的个人怀旧情绪的表达不同,该专题着力于1980年代与新世纪之间内在价值关联的开掘,显示出《新周刊》对新中国这个独特的断代历史发微勾沉上的现实感和社会学深度。与这个专题同时开出并延续至今的人物子栏目“对话1980”则堪称一部渐次展开的1980年代的个人史长卷,具有特殊的文献学价值。
 
《“汗”语言拍案惊奇》(总209期 2005年8月15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新周刊》对汉语言在当代网络文化境遇下新流变的一次极具文化社会学深度和敏锐时尚感的卓越报道。2003年,《新周刊》曾以《当代汉语贡献榜》专题,重估了50年来汉语文化的变迁。而本期专题则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其对汉语言文化当下处境的思考,更透过网络汉语新生态的独到描述与整合,勾画出时代价值观的重大演变。
 
《封面是北京 封底是上海》(总214期 2005年11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又一个《新周刊》自创概念,其实主要是提供了关于中国城市关系的一个新表述,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人们观察城市文化及人与城市关系变迁的有趣方式。脱胎于这种以杂志喻城市的说法有:以家居为比喻的“北京是书房,上海是客厅,广州是餐厅”和以酒店为比喻的“上海是大堂,北京是会堂,广州是食堂”,还有以身体做比喻的“北京是脑子,上海是脸面,广州是嘴巴”。
 
《陈艺谋 张凯歌》(总216期 2005年12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陈为艺谋,张奏凯歌”。游戏文字,玄妙无穷。该专题将这两个中国当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工作者做捆绑式报道,并把两人在娱乐圈的八卦故事,提升到了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层面,以此展现出中国当代电影江湖的诡异风景和人际潜规则。

《创意立国》(总218期 2006年1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作为“创意”这一概念在中国媒体上的大力推广者,《新周刊》大约用了6年的时间,就使之从生活方式层面的倡导,推进到了国策层面的呼吁,而作为创意思维及理念在中国传媒升级的标志,“创意立国”更是前瞻性地呼应了今年“两会”期间出台的“自主创新”的最新国策。
 
《保卫爱情》(总220期 2006年2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虽每年的情人节如何过出新意一直困扰着世间痴男怨女,但《新周刊》一年一度的“情人节特辑”却以追踪时代情感变迁为己任,成为中国传媒绝无仅有的“中国爱情年鉴”。从8年前“我爱你”的纯情,经由“爱情之死”的痛悼、“爱无能”的狼狈以及“亲爱的谁”的迷惘,“保卫爱情”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中国爱情困境突围的一面旗帜。
 
《浅阅读》(总221期 2006年2月15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深是上世纪的墓志铭,浅是新世纪的通行证。《新周刊》以“阅读之浅”为切口,对我们时代快餐化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观的一次全面清算,并提供了一份海量资讯时代的阅读大法。
 
《女人生猛》(总222期 2006年3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继5年前“她世纪”专题之后的又一次兼具社会学深度和时尚敏锐感的性别观察,强力整合当下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中的流行元素,为读者思考网络消费文化浪潮中的女性性别转型,及其由此导致的男女关系新格局,提供了一个饶有趣味的观景台。
 
《软中国》(总224期 2006年4月1日)
十周年“10大经典话题评选”(三)
   将自身长期以来不能释怀的“中国”情结,转化为一个国家的全球化忧患和文化励志,将“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这样的老话题,置换成“如何贩卖中国”的新视角,是年初第一期对中国创意产业思考的进一步深化,而主标题的刁钻角度和趣味噱头,更显示出典型的《新周刊》风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