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孤舟翩然过桂林
古南门位于桂林市榕湖北岸,始建于唐代武德年间,是桂林唐时古城南门,距今约1300余年。相传唐时筑城时曾在城门旁植榕树两株,岁久根跨城门,遒枝参天,故又称榕树门,宋时又称威德门。后桂林城池扩展,此处只剩一座古城楼。古南门前的榕湖,古时又称阳塘,是古桂林的护城河,与漓江、桃花江、桂湖等相连通。唐宋时期,桂林城内河湖纵横,水网发达,有江南水乡的韵味,小舟在城内任意航行,几乎可到任何地方。当年黄庭坚被贬广西宜州时,船从湘江上溯漓江,进入榕湖,在古南门前的榕树下系舟登岸,游览诗人心中的桂林。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到广西时自称八桂老人,宋代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任县尉,国子监教授,知县,秘书省校书郎。哲宗元祐初,被任命为实录检讨官,主持编写《神宗实录》。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游苏轼门下,人称“苏门四学士”。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初识黄庭坚诗作时,就极为赞赏,称为“国士”。或许是因为与苏轼的关系,黄庭坚仕途极为坎坷,哲宗时,黄以编撰实录“诬毁”先朝的罪名被贬出京,崇宁二年(1103),又被视为“元祐奸党”远贬广西宜州。流落宜州一年有余,虽然宜州从此幸运地文化兴盛,但黄庭坚终于在困顿磨难中不幸逝去。
我以前的文中也说过,有宋一朝是一个让人郁闷的朝代,如没有苏东坡等一众辉耀日月的文人,我还愿意想起什么。公元1104年,苏门四学士之一、开山立派的的大诗人黄庭坚远贬宜州,途经桂林,一叶孤舟,在古南门前的榕湖旁系舟登岸。无法想像诗人到桂时的情景,是早春的春寒料峭,还是晚秋的风雨飘摇,总之是一看便寒意扑面的状态吧。当时朝庭“党论”甚严,黄因遭贬谪,到桂林后,官府不予接待,也不许安排住宿,只得在南门城楼过夜。当年的桂林人是何等的小肚鸡肠,想想黄的老师坡公遭贬无数次,十年前已被贬惠州,直至远无可远的天涯海角琼州,但坡公所经之地,所到之处,绝大多数官员倾心迎送,士子顶礼膜拜,市井百姓前呼后拥,以一睹尊颜为幸。我还一直遗憾坡公当年未到桂林,但看看黄庭坚在桂的遭遇,我还是庆幸吧。所幸诗
人对贬谪生涯的冷面习以为常了吧,“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依然为桂林秀甲天下的山水所吸引,畅游桂林,题诗《到桂州》:
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
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赞美桂林山水。我无法确切地知道诗人游过什么地方,或许到过独秀峰,因为黄庭坚还留下一幅《五君咏》的书法作品,清道光年间,广西巡抚梁章钜以旧藏黄庭坚《五君咏》真迹刻石立碑。黄庭坚和桂林大概只是“一游”之缘,留下一诗一书,翩然离去。
72年后的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理学大师张栻(1133-1180)知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时,访求黄庭坚系舟遗址,并在榕树旁建榕溪阁,以资纪念。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刘克庄应时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胡规之邀来桂,曾在此缅怀前贤,赋诗感叹:
榕声竹影一溪风,迁客曾来系短蓬。
我与竹君俱晚出,两榕犹及识涪翁。
古南门前古榕有幸,曾为流放万里的诗人遮风挡雨,一识尊颜。从南宋到清代,榕溪阁都存在,后榕溪阁被毁,公元1955年在原址建榕荫亭。郭沫若1963年到桂林游榕湖、古南门时有诗:“山谷系舟犹有树,半塘遗韵渺如琴。”现在,在榕荫亭旁立有“黄庭坚系舟处”石碑,并刻黄庭坚及刘克庄诗。
古南门依然耸立,古榕树依然郁郁葱葱,古榕湖依然波光粼粼,站在亭边,不由让人感慨万千,脚下的短蓬小舟静静地泊在水面,似在诉说着千年的风雨

榕湖边小石舟
2014-6-15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