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轼传世墨迹之一:《宝月帖》

(2017-12-02 21:01:48)
分类: 苏轼传世墨迹

苏轼《宝月帖》书于治平二年(1065)初,这一年他三十岁,刚结束了凤翔签判之任,于正月还朝,判登闻鼓院,仍然与父苏洵、弟苏辙一起居在南园。此时英宗欲召苏轼入翰林,宰相韩琦认为苏轼资历太浅未果。到了二月份,英宗召试秘阁,苏轼试二论,皆入三等(最高等次),得直使馆。自经历了科考的名动京师到凤翔签判之任上的历练,再到还朝后参加秘阁考试取得优等成绩,而今三十岁的苏轼更加英气勃发,才华昭著,诗文、书法齐头并进,很快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宝月帖》作为苏轼传世墨迹中所见最早的一件,相当精彩。

此信札是苏轼写给父亲的知交杜君懿的,首先表达了“大人令致恳”的意思,当时苏洵正在“催了《礼书》事”,所以顾不上问候朋友。但是“昨日得宝月书,书背承批问也”,所以为了不失礼苏洵急忙令苏轼致书问候。“宝月”是苏轼眉山老家的族兄僧惟简,在宝月写来的家信背面有杜君懿的简略问候。其次,表达了对杜君懿之子杜道源的问候,当时“道源以父任簿其官”,就是信中所说的“令子监簿”,“必安胜”自是套语,“未及修染”意思是还没来得及给他修书写信,这是致歉语。

从墨迹来看,此札应是匆促之间急速写就的,固而行笔十分潦草,起首“大人”二字尚恭敬沉着,从第三字“令”开始便一气腾挪飞掷,但绝不飘浮,而是“流丽”杂以“端庄”,如“礼”字的书写,忽而放慢了速度,非但体形变大,而且严整起来,自然是想到父亲正在进行的一桩盛大的事功(编纂《太常因革礼》),当然这只是一瞬间的心理投射,很快又调整了书写的节奏,直贯而下。写完“也”字,稍作停顿,因为前面致问的一层意思已表达完毕,于是空出一个字的位置,重新写下一件事。“监簿”二字硕大浓重而又变幻飞动,真是此帖之点睛之笔,把书写推向了高潮。短短一封信札节奏起伏,随意布置、随字赋形,自然超妙,非常具有感染力。落款签名“轼”字,纯乎自家心法,个性非常突出,在以后许多信札中还相继出现。《宝月帖》初显了苏轼“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美学追求,学问才气发于笔端,因此此帖既是苏轼行书的肇始之作,也是其风格特征的奠基之作,理应得到我们的重视。
                                                                                     2017年12月2日21时写就

附:
1、水赉佑《宝月帖》简介:
亦称《礼书帖》《与道源书》《致杜氏五札》(其三)(令大人致恳),行书,纸本,纵23厘米,横17.1厘米,凡四行,共四十二字,信札一则。书于治平二年(1065)初。《平生壮观》《墨缘汇观录》《大观录》《式古堂书画汇考》《六艺之一录》《钦定石渠宝笈续编》《故宫书画录》等书著录。摹刻于《御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册》《谷园摹古法帖》《唐宋名人帖》等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见于台北《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十卷。

2、水赉佑《宝月帖》释文
大人令致恳,为催了《礼书》,事冗,未及上问。昨日得宝月书,书背承批问也。令子监簿必安胜,未及修染。轼顿首

3、刘正成《宝月帖》考释:
此帖又名《致杜氏五札之一》。杜氏者,即当时收藏此札的杜唐弼其父、祖辈。此帖乃是东坡致唐弼曾祖父杜君懿札。唐弼将之并所藏其它苏氏一门墨迹给中山王安中观看题跋。王安中遂跋道:“唐弼杜氏自其曾大父四世与眉山三苏游,书帖俱存。绍兴癸丑中秋,安中过惠州,登白鹤峰,拜东坡像。观壁间诗文,则皆后人追书。求公翰墨已不可得。后十二日,邂逅唐弼于潮阳,出此卷相示。二翁两孺千载不没之气,凛凛在目。犹恨独无叔党字画。方求类于旧门,顾小坡之不在。龙驹已逝,骏骨万金。亦可为叹息也。”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进士及第,宣和中拜尚书左丞。靖康初贬单州团练副史,象州安置。绍兴初,复左中大夫。子辟章知泉州,迎安中往,未几卒,年五十九。算来,跋此帖应是王安中从象州往泉州途经惠州、潮阳时事。跋中所谓“二翁”,自是苏轼、苏辙兄弟;“两孺”即指苏迈、苏迨;“叔党”,即苏过。《苏氏一门法书》中有苏过,而无苏迨,徐邦达先生考此已非唐弼时原物了,苏迨之帖已拆除,而补上苏辙致王巩数札已是清代之事。

此帖中“大人”,应指东坡之父苏洵;“宝月”,即指东坡族兄僧惟简;“令子监簿”大概指杜道源,吴幵跋云:“明允(苏洵)友君懿而兄事之,道源以父任簿其官。”东坡书此帖时,父亲尚在世。文中云“催了《礼书》事”,这《礼书》即苏洵参与编纂的《太常因革礼》一百卷。《续资治通鉴》卷六三英宗治平二年九月辛酉:“提举编纂礼书、参知政事欧阳修奏,已编纂书成百卷,诏以《太常因革礼》为名,赐修等银帛有差。”又,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明允)墓志铭》:“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方奏未报,而君以疾卒。实治平三年四月戊申也。”,谈《礼书》事,必在治平三年苏洵死前,且在治平二年九月书成之前。故定为治平二年初书此帖为宜。孔凡礼将此札编入《苏轼文集•轶文汇编》时归入《与杜道源五首》中,有误。因为治平二年,杜道源之“令子”杜孟坚尚年少,未能“监簿”。

此帖笔法峻健锐利,应为早年书,是东坡存世墨迹的肇始之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