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俺在俺的朋友欧滴滴那里玩耍。聊起了《赤壁》,在网上看了几款赤壁的海报,俺敏锐的发现,赤壁的英文名字竟然叫做“Red
Cliff”。凭俺的英文水准,俺能分清这是两个词!并且,俺还能认识其中的50个巴仙。(巴仙者,PERCENT也~。俺光会读!今天问了茄子妹,才知道写作PERCENT!)鉴于俺认识的英文词能有三五十个之多,所以,俺一向对这三五十个英文词儿极其敏感!Red
Cliff,俺一看,这不就是红色的什么什么吗!赤壁翻译成“红色的岩壁”,这个实在是有点不靠谱啊。按这个逻辑,“大连”是不是要翻译成Big什么什么啊?
俺的朋友欧滴滴是个严谨的人,按他的意思是,很多的华语电影都有这样翻译不靠谱的英文名字。他在网上随便一搜,举出好几个证据,比如烈火金刚翻译成(Steel
Meets
Fire)——钢遇上了火;刘三姐翻译成了(Third
Sister
Liu)——第三个姐姐刘,还有几个香港电影的例子。《花样年华》(Inthe
Mood
forLove)——在爱的情绪中;《唐伯虎点秋香》:(Flirting
Scholar)——正在调情的学者……
其实,俺觉得香港电影的英文名字很少有不靠谱的。前几年,俺每买到一张港片的dvd,都很认真的分别记录汉语和英语的名字,大部分都很贴切(这个习惯坚持了不到三个月)。倒是大陆的电影才会有什么“钢遇上了火”“
第三个姐姐刘”“告别了我的小老婆”这样的笑话。会有这样的情况,我认为,主要是香港人的英语都比较娴熟,港片的英文名字不存在翻译的问题,他们可能是直接就有汉英两个名字。按我的这个理论来判断,《赤壁》是吴宇森作品,但并不是香港制造。因为Red
Cliff这个译名也差不多是个笑话了。
收碟这些年,手里的香港电影大概也有近1000部了吧。不多也不少了,忽然想借这机会整理一下,捎着说说香港电影的英文名字吧。
说到港片的英文名字,其实也有很多平淡无奇直接翻译的,比如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前三集,只是简单的叫做《Police
story》、徐克导演的《铁猴子》叫做《Iron
monkey》。这样的英文,连我的水准都足够看明白的了。这样的不说也罢。
最牛的当然是东邪西毒,那个大家耳熟能详的“Ashes
of
Time”其实比中文片名更贴切。时间的灰烬,这句话几好。这个电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排一排我心里的电影top
ten。王家卫的Ashes of
Time绝对能上榜。我对这个电影有异乎寻常的偏爱。“东邪西毒”这个名字,现在想来,更像是一个吸引人观看的噱头。一个迎合了大众通俗文化的不负责到底的噱头。我第一次看就是被这个名字吸引的,结果是睡了又睡莫名其妙的看完。直到隔了好几年,我失了人生最惨痛的一次恋,忽然想起了喃喃自语的欧阳锋慕容燕……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独自又看了一遍DVD。这一次,我没有睡着,这一次,我才明白,在王家卫的电影里面,一段无语言表的心情比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更能打动人!Ashes
of
Time,年轻的时候看见山,总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现在已经无所谓了,时间把一切都烧成灰,唯有轻叹一句:天凉好个秋。
当年在俺失恋症候比较明显的那段日子里,俺最爱看的另一个电影是《重庆森林》,英文名字叫做《Chungking
Express》。Chungking指的是电影前半部分的主要场景重庆大厦;“Express”是指电影第二个故事的主要场景,那家快餐店“Midnight
Express”。这样看来,这似乎是一个生拉硬扯的词汇集合,但是,Express这个词我是不认识的,在谷歌词典里面搜了一下,解释为:表达。我喜欢这个解释。表达,223变换着语言去搭讪林青霞;223替林青霞脱下鞋子;633每天帮女朋友买一份厨师沙拉;王菲潜入633的家里……这些是不是都算表达呢,爱的表达。电影结尾时,王菲手绘了一张登机牌给633,这是电影最终的表达,一切都可以从头嚟过。这也是王家卫电影里最成功的一次表达吧?《Chungking
Express》,干脆叫做《Express》算了。据说电影的主要场景重庆大厦经过内部装修之后,里面的商场名字就叫做Chungking
Express。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