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崇拜王崧舟老师,觉得他作为一个语文人,自身的语文素养
已经修炼到了令人仰望的境界,他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他把学生带进了一个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今天我们走进他执教的《古诗两首》一睹风采!
【教学内容】
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两首:《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理念】
1、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整
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语文课程具有审美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
感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3、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价值上指航向。古诗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中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与精髓,理念贯通在课堂教学的全部结构和全部过程中。理念正,则课堂正;理念新,则课堂新;理念亮,则课堂亮。理念设计贵在精专,一“整合”对应主要策略,一“情感”对应主体内容、一“价值”对应主导目的,大处泼墨、高屋建瓴,真有“推窗观天地,挥毫凌云烟”的气派。」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在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明了诗与诗之间的内在联系,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大目标,层层设置、步步晋阶。目标一,旨在疏通古诗之意思,此为表层
解读;目标二,旨在体悟古诗之意味,此为中层解读;目标三,旨在挖掘古诗
之意蕴,此为深层解读。由“意思”而“意味”而“意蕴”,方得古诗学**之“三昧”。又值一提的是,三大目标,个个融合了三维之要诀。每一目标之表述,亦知能、
亦方法、亦情感,总是水**融、浑然一体。」
【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有景物描写。随机设疑:写景只为写景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③都写到了人。随机追问:此处的“游人”指哪些人?(南宋权贵)此处的“遗民”又指哪些人?(北宋遗民)“遗民”的“遗”在这里当什么讲?(遗留)
「知人论诗、整体观照,实为古诗学**之重要门径。本案设计,巧在开课伊始,即将两首古诗和盘托出,此为整合策略之小试牛刀。借助注释、初知大意是
整合的基础,聚焦同质、求同存异则是整合的关键。此处整合,意在铺垫史实
背景、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从整合入手解读古诗,实乃教学模式之 一大突破也,妙!」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过渡:一边是南宋的权贵,一边是北宋的遗民。当他们如此鲜明地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有何种感受呢?我们该做何种感想呢?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疏通诗义后追问:
①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②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学生想象后言说。)
③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板书:泪)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啊?(痛失亲人的泪、家破人亡的泪、流离失所的泪、充满仇恨的泪、苦苦期盼的泪……)
④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什么?
请你怀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⑤国家破碎,山河依旧,不同的是,奔腾咆哮的黄河已经成了金兵的饮马之槽,巍峨高耸的华山已经成了金兵的牧马之地。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读出凄凉、读出悲愤。
4、参读陆游的《示儿》,深化感悟。
①“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23739个日日夜夜呀!
1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65年过去了——引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②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王师来了没有呢?补充陆游《示儿》,齐读,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③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
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该诗的解读,紧扣一个“泪”字。遗民之泪,如瑟瑟秋雨,裹挟着满腔的凄凉、悲惨和绝望,洒向了三万里河、五千仞岳,洒向了满目疮痍、遍地废墟的中原
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诗人的心头。一个“泪”字,上承金兵蹂躏百姓之残暴、下启
遗民苦盼王师之悲凉,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教材透则教法秀,此例即为 一典型,高!」
(二)学**《题临安邸》
1、过渡: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王师、权贵、皇帝,他们干什么去了?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相机做以下引导和点拨: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想象说话,教师相机点拨:这是烂醉如泥的“醉”,这是纸醉金迷的“醉”,这是醉生梦死的“醉”。那一杯杯琼浆**,灌入一个个酒囊饭袋之中,倾倒在一具具行尸走肉的体内。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在这帮酒囊饭袋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课件播放《清明上河图》,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大家看——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读该诗之难,难在一个“情”字。感悟诗人之情,要在一个“愤”字。这其中,
有面对中原破碎萧条之悲愤,有面对权贵醉生梦死之激愤,有面对故土无人收
拾之义愤。此情此愤,宜让学生感同身受、切己体察。然诗人彼时之情与学生
当下之情,实为落差过大、间距过远。因此,缩小情感落差、拉近情感间距就
成了该诗教学的全部枢纽。对此,本案共设三招:第一招,抓住“醉”字,融情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第二招,抓住“作”字,含情解说,让学生触目惊心;第三招,抓住“问”字,**诵读,让学生感同身受。难点破,则解读成矣,神!」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当权贵寻欢和遗民泪尽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何感受?做何感想?(自由畅谈。)
2、交替互读两首古诗。
①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场景不同、人物不同、情绪不同,但现在,我们却再次发现了它们的相同之处。(板书:忧国忧民)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
3、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
4、沉沦的是无道昏君,堕落的是无耻佞臣。(课件播放MTV《满江红》,随着悲壮的歌曲响起,老师动情言说)面对破碎的河山,面对苦盼的人民,抗金名将岳飞喊出了“尽忠报国、还我河山”的豪言壮语。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如同黑夜中一道犀利的闪电,划破长空、光照千秋。
整合之精髓,在索解两首古诗内在精神之一致也。林升诗,以愤起首;陆游
诗,以悲作结。表面视之,情感各异,但深层探之,则诗心昭昭,可谓“满纸忧
愤言,一把辛酸泪”。此处整合,用对比参读的策略。对比之意,非为求异,实
为探求内在精神之一致也。“忧国忧民”四个血字,当让学生铭记在心。纵观两首古诗的解读过程,总有“长夜难明赤县天”之感,让人喘不过气儿来。然史实终归是史实,本案教学压台于岳飞的《满江红》,课堂氛围顿时豪气冲天、壮怀激
烈,此举用时虽短、用意颇深,大有“一唱雄鸡天下白”的痛快,爽!」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醉
泪
权贵寻欢 遗民苦盼
忧国忧民
总评:
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三: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
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了上述两难,古诗
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 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
《古诗两首》的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自觉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江
南才俊自文老师以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课程视野、高超的教育智慧、创
新的专业人格,实现了古诗教学的三大突破:
一、主题凝聚、资源整合,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纵观全案教程,一去传统的“逐首教学”(即一首一首的教学)和“逐环教学”(即
解题开始、正音跟上、疏通为主、背诵断后)模式,大胆采用“合——分——合”的教学思路,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自文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
蕴和敏锐的审美嗅觉,洞悉了两首古诗的内在联系和同构本质。于是,以诗人“
忧国忧民”之情怀为主题,将三维目标、三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首次整合
,同中求异,奠定了两首古诗不同的情感基调;二度整合,异中求同,索解出
两首古诗一致的精神本质。分步解读,则是在两次整合之间的跨度上,架起一
道绚丽的彩虹。悟遗民之“泪”,解权贵之“醉”,为二度整合铺垫情感和意象的基 础。
二、比照参读、因果索解,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本案精读古诗两首、略读古诗一首,精读的两首古诗,从内容上比照,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权贵寻欢实为遗民苦盼之因,反之,遗民苦盼必为权贵寻欢之果。用遗民之泪浇权贵之醉,何其让人心酸;以权贵之醉衬遗民之泪,何其让人悲愤。这种形象、情景、氛围的强烈反差,形成了一种震撼人心的情绪场。自文老师以其不凡的身手,引领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师生在情绪场**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陆游的两首古诗,则从时空的比照上,产生了另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一年又一年、苦盼再苦盼,一次次希望化为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失望又燃起一次次希望,然而一直到死,诗人盼来的依然是山河破碎、遗民泪尽。这种时间上的纵向对照和空间上的横向比较,**拓展了古诗解读的文化背景、丰厚了古诗解读的文化底蕴。
三、举象显情、借象悟情,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如何引领学生
读出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段爱、那颗心、那种味,自文老师独辟蹊径、别开
生面,紧紧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成功实现了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胡尘”两字化为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下
,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踢起,秋风中瑟瑟的茅屋在狼烟中化为
灰烬……试想,此景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情来自何方?靠咀嚼
字面意思是很难生成的。“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
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恨诗人所恨,于是,诗句背
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