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责无权的管理模式主要体现在基层企业管理者既要要承担企业管理的责任而又没有赋予管理企业所需要的权限。基层企业管理者要承担企业的经营风险、安全风险、环境风险、财务风险、效益风险、服务风险、发展风险,而企业的机构设置、人员聘用、薪酬结构、岗位设置、资金安排、投资发展等方面却没有权,或权限很小,而必须听从上级的安排。过去我们在企业管理中强调责、权、利的关系,有职有权,有责有权。而这些在有些所谓集团化管理的企业中已经没有了,权利上收,责任下放成了一些集团化企业风险管控的说词,美其名曰:风险管理。好像上级是企业的主人,而下级是雇工;好像只有上级才有责任心,下级就没有责任心;好像只有上级才能管住风险,下级就不知道什么是风险;好像上级什么都懂,下级都不懂。我认为这种管理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一、没有权利的责任是很难有人负责的,结果是责任不能落实,出事没人承担责任。人事不是我安排的,岗位不是我定的,所有事情都是经请示批准的,凭什么要我承担责任。
二、信任危机,对下级不信任,下级又凭什么信任你呢。造成下级不想事,不能思维开阔,上面指一下,下面动一下。不能有效发挥基层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就像有的人说的一样“不能有思想”,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这样管理企业很难取得好的效益和发展。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处处提防,过度小心谨慎。
三、人人都负责就是没人负责。现在很多企业为了风险的管控,加大了各项审批的力度,就是参与审批的各级人员较多。过去一两个人负责的事,现在要大家都负责,签字的人一大堆,结果还是毛病百出,问题多多。最后是没有人负责,因为法不责众。
四、管理效率低下。日常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一些事情,要层层请示,层层报批。本来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事,要几天都弄不下来,造成处理事情的时间拉长,失去了很多市场机会。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今天,对市场的反映能力,决策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反映慢、决策慢会失去很多市场机会。去年在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震荡的时候体现的非常明显,一天一个样,跑慢了就会损失巨大。管理链条拉长是管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造成基层领导不负责任。作为基层领导对基层的情况是最了解的,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情况是最熟悉的,对产品销售的市场情况是最敏感的,也是应该对企业负责任的。然而,由于基层领导缺乏负责任所需要的权限,不能在最快的时间做出决定,而报批的批示又没有下来(或有关上级不了解情况,不敢在短时间内在报批件上签字画押),不敢及时处理问题而造成错失良机的情况时有出现。一旦出现给企业造成损失的情况,上级只是草草批评几句,不会让基层领导负责任的,对上下级各方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六、管理成本增加。一个企业根据规模和生产经营情况,应该按一定的标准和规定,配齐相关人员,配备相关的办公设备和车辆等资产,而不应该由哪个人说了配就配不配就不配。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必须的人员和需要的资产,上级不同意配,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又是必须的。企业就必然会去雇用人员和租用相关资产等,因为生产经营必须进行不能停止。雇用的人员和租用的设备必然成本高于自己的人员和设备,因为人家除了要回收全部成本外,还要利润。而自己的人员和资产除了成本外,利润是留给自己的。
有责无权的管理模式说穿了是一种非常自私,揽权不负责的落后管理模式,是一种认为自己最聪明别人最愚蠢落后思想的体现,不利于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发挥各级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充分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职责和权利匹配,信任下级,下级才能真正为你承担责任。你不相信下级,下级就真不让你相信;你认为他们不能干,他们就真不能干。性情多疑的上级不可能培养出为他承担责任的下级。因为没有信任,人与人是不能形成肝胆相照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人家凭什么为你承担责任,踏实工作!
文/碧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