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旅游,喜欢到处走走,观景喜欢自然景观,游览喜欢历史古迹。尤其喜欢具有历史文化痕迹的东西。金秋十月,到我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的无锡东林书院游览,感悟了一些东西,知道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名联的出处。
东林书院 ,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当时为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高弟、知名学者杨时(号龟山)长期讲学之地。后废。“东林书院”名称来历与杨时游庐山时所写“东林道上闲步”这首诗有关。南宋时,邑人建杨时祠堂于此。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僧月秋潭于其上建东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僧人信谅又加重修,百余年间,其地成为僧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叶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钱一本等人,为继承杨时讲学遗志,共同倡导仪捐款重建兴复。并于左偏同时建道南祠,以祀杨时。因他学成南归故里将乐(今福建将乐)时,其师程亲自目送之日;“吾道南矣!”故取“道南”名祠,以示纪念。传闻当年被罢黜里居的顾宪成、高攀龙等人先后主盟东林书院,聚众讲学。
东林书院会约仪式:每年一大会,或春或秋,临期酌定。先半月遣帖启知。每月一小会,除正月、六月、七月、十二月祁寒盛暑不举外,二月、八月,以仲丁之日为始,会各三日。愿赴者至,不必遍启。每会推一人为主,说“四书”一章。此外,有问则问,有商量则商量。凡在会中,各虚怀以听。在讲习之余,他们还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指陈时弊,锐意图新;主张志在世道,躬行实践,反对空发议论,脱离实际。因此倾动朝野,海内一些抱道忤时的士大夫等都仰慕应和,闻风响附,皆以东林为归,学舍至不能容,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人文荟萃的一大区会,又是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如今,这里不仅已成为历史的见证,而且还是当地文史馆成员的学术交流之地。
抗日战争胜利后,无锡著名人士因东林书院岁入失修,集议恢复旧观,发起重修。唐文治撰写了碑文,“发明性理之根源”,并略述书院建置始末,“惟愿我乡邦人士,景仰前徽,保气节于将坠。”碑后列有发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仓,国学大师,长期在锡地办学,声名卓著。碑今存无锡东林书院。
院内现存石碑坊、仪门、丽泽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筑,内有顾宪成所撰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和韵(明)王问
莲蓉湖上锡城东,旧是先生讲学宫。
性善已闻推孟子,道名端为阐中庸。
春生绛幄横经坐,寒压桥门立雪从。
遗址久芜今复振,今人千载仰高风。
游惠山山诗(清)康有为。
少读明学案,倾仰在东林。
高顾抗崇节,千仞振芩岑。
敬题泾阳先生闱卷墨宝梁启超
举业论才事已衰,行间正气尚崔巍。
亡明未是东林罪,为有书生作党魁。
(一)东林书院正门

(二)东林书院牌坊

(三)高山仰止

(四)风闻百世

(五)状元匾

(六)榜眼匾

(七)探花匾

(八)會元匾

(九)傅臚匾

(十)解元匾

(十一)东林书院历史回眸

(十二)万历皇帝手记

(十三)对联

(十四) 道南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