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隽金像奖金像奖颁奖礼湘潭小小娱乐 |
分类: 放4 扯谈 |
采访记者:湘潭小小
受访人:文隽
日期:080409
文隽:前香港金像奖协会主席、资深影视、广播、出版人。曾参与的影视作品超过一百部,近年以监制、编剧及经理人工作为主。
(以下为采访实录)
我曾担任过四届金像奖主席,如今虽然不用再为办颁奖礼而忙里忙外,担子落到了陈嘉上主席的身上,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继续向从前一样支持并关注我们。
金像奖对我个人而言,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去的情缘。而金像奖本身,它更是标志着香港电影起伏沉沦的一座风向标。金像奖的颁奖礼连续办了这么多年了,在香港这个东方的好莱坞,可以讲,金像奖与世界著名的奥斯卡一样是不寻常的。然而,金像奖无论是从影响力再到其它综合关注度等等方面,随着电影业颓势渐成,它的凝聚力和权威性已经大不如前,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造成这一原因,有几大因素。我把它简要的归纳有如下几点:
一、电影工业化内外部环境所导致这一必然结果的产生
香港电影在90年代中叶以前,它的兴旺与发达是有目共睹的。除了诞生过无数的经典与绝世佳传之外,在此期间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导演、制作团队以及演艺精湛且有号召力的明星演员。随着时光的推移,回归以后,香港电影发展的方向慢慢朝着内地靠拢,两地间的人才的频繁合作与沟通无间,加快了进程的转变,而变得越来越健全与规范起来。遵循了商业优胜劣汰定律之后,大鱼吃小鱼,部分人转行了,留下来的演员也越来越有名气,片酬自然越来越高,而拍摄一部影片的成本费用也跟着水涨船高起来,市场受众也同样变得越来越理性与越来越挑剔,加上题材与影片类型的限制,香港电影这一标签的概念又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金像奖对于港人视野的开阔,自然就变得不再吃香与受宠了。
二、颁奖礼扎堆与明星不齐心
金像奖虽然有政府扶植与资金投入,但颁奖礼依旧不能完全吸引住大众的眼球。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是目前影视圈的各类颁奖礼扎堆太多,另一方面则是明星自身的凝聚力不够好。要知道,办一台颁奖礼不仅需要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各路明星到座捧场。没有星光熠熠,一台颁奖礼必成败笔。而在操作过程当中,很多明星并不完全配合。对于荣誉与机会,有的选择婉拒,有的则选择迟到甚至是缺席。而明星与明星之间,又分几等几流,中间又还存在先前先后与排场等问题,所以,看似一个颁奖礼简简单单,只为总结一年来各路精英们的心血与成绩进行褒奖之时,实质上要将所有人都凑到一齐却是困难重重的。做金像奖颁奖礼是这样,做金像奖主席更是如此。因为它不单要求你辈份高,还需要你在这个圈子里资历老、人缘广才行。要知道要凭借自己的神通与脉络,在同一在将天南海北的众星给联络在一起是绝非易事的。
三、新人难觅与电影低产分流
金像奖一年一届。上面讲到办一台颁奖礼需要大家的配合,我相信很多困难我们还是克服了的。对于颁奖礼没有新意,与总是几张老面孔的说法,更有人讲香港电影一年不如一年,所以颁奖礼也是办得一年不如一年,这一点我不苟同。香港电影从97年到今天,从年产300部到年产50部(包括在国内公映的),从数量上来讲,确实少了很多。但低产并不代表劣产,由于求精求细以及从审批再到公映,而使得生产周期加长,另一方面,大制作大手笔大投入一定会有大产出大回报,这一普遍被圈内人士所推崇认定与接受的这一理念左右,所以电影越来越少,但这并不阻碍我们颁奖礼组委会在工作选择上的进行。金像奖并非自娱自乐,矮个里边拔高子。至于演员老面孔,只是新人难觅而已。而新晋导演的扶植,香港更早就有专门的机构与部门进行资金赞助与扶植。
以上三点是我对香港金像奖目前这一局面的个人之鉴,只供娱乐一笑了之。第二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礼开幕在即,对于获得提名的选手,我在此要首先祝贺他(她)们,同时,也希望本届颁奖礼能够圆满举办!
推荐心水分析入围最佳男主角
得奖概率按游戏效应推断
1李连杰2刘青云3刘德华4任达华5郭富城
得奖概率按港人定律推断
1刘青云2刘德华3李连杰4郭富城5任达华
推荐心水分析入围最佳女主角
得奖概率按游戏效应推断
1张静初2刘若英3蔡卓妍4毛舜筠5斯琴高娃
得奖概率按港人定律推断
1毛舜筠2斯琴高娃3张静初4蔡卓妍5刘若英
本文只供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