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电影4《热血教师》

(2009-10-01 21:24:13)
标签:

杂谈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带着个人喜好的,因为他的主演是《老友记》(那个拍了十季,我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幽默诙谐的连续剧)里钱德勒的扮演者马修·派瑞。当我从网上搜索马修·派瑞时,我看到了这部电影。于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看完之后,我可以肯定地说,我的选择绝对没错。

马修·派瑞在电影里扮演了一个能干的教师克拉克。他曾经是一所好学校的好老师,班上的考试成绩总是在区里位列第一,但他不满足于现状,来到纽约哈林区一所小学的差班,立下军令状,要把孩子们的考试成绩搞上去。于是,故事就此展开。

单就这么来看,你会觉得这部电影挺有中国国情的影子,考试、平均分、差班,然后一个热血教师的神奇之举。

克拉克的工作从家访开始,他对家长提出来,要每晚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并使他对学习产生兴趣。怎么样,这更有中国味了吧?我在乡下工作时,也曾经进行过多次的家访。村民们的纯朴和热情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惭愧的是,来县城工作后,除了偶尔的一两次之外,我再也没有做过家访。客观的主观的,似乎可以找到多方面的原因,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我没有家访所带来的缺憾。

当然,克拉克的家访无一成功,这是一群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的学生,但是别担心,热血教师自有他的神奇办法。

第一堂课,他在黑板上写了“勇于梦想”“敢于梦想”“我们是一家人”——我们是一家人,这也是他所订立的三条班规的第一条。还有两条分别是“我们互相尊重”和“进出教室要排队”。

说到给学定生定的班规和守则之类的条约,似乎中美之间有一些区别。我不是崇洋媚外,也没有抑此扬彼的意思,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给孩子们订的守则往往过于空泛而不切实际,而且条目众多。关于这一点,已经有不少的学者早就指出,如何让学生守则更指向学生的心灵,更贴近他们的实际,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条班规并不能立竿见影,后来克拉克又在实际的教育中衍生了两条班规。而且,他首先抓住一个排队的问题,从一个叫莎美卡的女孩子身上入手,去逐一突破。

是的,只要有努力,就会有回报。先是一个印度籍的小女孩明确地告诉同学们,她喜欢这个克拉克。而克拉克最成功的教育,就是如何对待那些问题学生。莎美卡,这个骨子里极度反叛的女孩子,在克拉克要忙着处理两个男孩子打架,教室里有些混乱时,他让她负责教室里的纪律。当已经被两次记过的泰肖恩再次想逃学时(意味着就要被开除),克拉克老师以自己的真情挽留住了他,并让他知道,不会把这件事告诉校长。而他挽留住他的理由是:“我怀念你热情的性格。”

只是,孩子们的抵触还在继续。在和莎美卡的一次矛盾冲突后,他想到了放弃和离开,而这似乎是这班不羁孩子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不过,当克拉克冲出教室时,我看到了莎美卡迷惘的表情,她并没有因此而快乐。在不断碰壁之后,坚冰已有融化的可能。他似乎慢慢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

不过,他的代价可不小。在接下来的一个桥段里面,他用典型的钱德勒的幽默和孩子们做了一个交易。只要孩子们能在课堂上坚持认真听课,他就不断地喝巧克力奶。于是,他真的喝掉了那么多的巧克力奶。看到此处,我会心地笑了。

接下来的事情开始好办了许多。他向孩子们学跳绳,当他笨拙的身体一次次摔倒时,当他慢慢学会时,当莎美卡悄悄地加入到他旁边和他一起跳时,我真心地喜欢这种感受,喜欢那些曾经和他对着干的孩子露出了天使般的笑容。

克拉克在班上搞了个类似学习动员会的活动。他把学习比作攀岩,现在到了峰顶,是该往下跳,享受飞翔的感觉了,以此来鼓励孩子们要有勇气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让每个孩子到前面去点燃一根蜡烛,当那些蜡烛的火苗逐渐照亮孩子们明亮的双眸时,我知道他们的心弦已被那温暖的烛光彻底拨亮。的确如此,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根蜡烛,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点燃它,使它照亮自己的心灵。而对于孩子来说,火种其实在我们老师手里,能不能把火种传给他们,怎样传给他们,是我们每个老师一生的必修课。

除此之外,克拉克在教学中还有些奇妙的绝招,如何使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如何帮助那些失去信心的后进生找到成功的乐趣和前进的方向,还有他向我们传递的教学相长的思想,当然,生气时,他也会在教室里摔椅子,扔掉学生一大叠的作业。凡此种种,都令我越发地喜欢克拉克,喜欢这部近乎于真实生活的电影。

更令我意外的是,在克拉克生病的时候,因为考虑到即将到来的会考,他拖着病重的身体坚持上课,最后竟然晕倒在课堂上。这在崇尚人性的美国电影中简直是天方夜谭。而这一幕的发生无疑令我想起了我们国家经常推崇的那些为了伟大的教育事业而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光荣的人民教师。当我在美国电影里看到这一场景时,我是异常震惊的。看来对于事业的执着追求,为了成就事业的献身精神是人类共有的高尚品格。我为我以前狭隘的想法而感到无比惭愧。

再后面的事我想你一定猜不出来,在家休息的克拉克竟然录下了自己的讲课录像,这就像我们曾经用过的优质教育资源光盘,只是,它要有趣得多,我看着孩子们坐在课堂里对着录像里的克拉克上课时,实在忍俊不禁。

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却又那么熟悉。当克拉克在毕业考试前不断鼓励这些六年级的孩子们,为他们加油时,当他紧张兮兮地把孩子们送进考场时,当我看到那些曾如此不羁的孩子坐在考场里显出不安的神情时,我不由想起了我的周围,高考、中考、初考,甚至于我们平时的教学与考试。

电影的最后,尽在意料之中,克拉克和他的六年级学生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的毕业会考成绩比那些优等班还要高。看着老师和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场面,我满含热泪。

行文至此,本还想再如惯例一般地发点议论或感慨来结尾。但我突然想起了电影最后的字幕。原来,剧中的克拉克先生,就是生活中的伦·克拉克;剧中的哈林中心校,也就是纽约的哈林社区学校。克拉克不但教书,而且还办学校,还写书,他的关于学校教育的《55条秘诀》(另译《教育的55个细节》)在纽约《时代周刊》最畅销排行榜上荣登13周榜首,并在超过25个国家发行销售。不到30岁的他,成了唯一一位被美国总统接见过三次的小学老师。

不想再多说什么,向了不起的同行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