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锦枫》取材于
清代李汝珍警世
小说《
镜花缘》。故事发生在假设的海外异域,类似《
聊斋志异》中的罗刹海市:
唐朝武则天时候,廉锦枫生长在君子国,因母病思食
海参,于是练就水性,潜海捞参,孝奉老母,不幸被青丘国渔人网得,缚于船头,竟要将她典卖。幸遇来自大唐的读书人唐敖。唐因科举落第,心情沉郁,随妻弟林之洋泛海出游。唐敖怜惜清贫孤女,当即出银赎救。廉锦枫重返大海,刺蚌得珠,回报救命恩人。此剧由齐如山编剧,
梅兰芳首演于1923年。表现东方美人鱼畅游海底世界,唱做并重,歌舞双绝,把观众引入想象的海间。由梅兰芳与徐兰沅、
王少卿创始,乐队加入
二胡伴奏,革新京剧旦角唱腔,已延续至今;朱桂芳配演蚌精的刺蚌舞,媲美《
西施》中的羽舞、《
霸王别姬》中的剑舞,曾经日本宝冢电影公司搬上银幕。南铁生(1902-1991)票友“下海”,艺宗梅派,得其真传,曾演出《廉锦枫》全剧,向有“汉口梅兰芳”之誉。
(资料出处http://baike.baidu.com/view/1103907.htm)
梅派名剧《廉锦枫》取材于清李汝珍所著警世小说《镜花缘》第十三回。是齐如山执笔专为梅兰芳大师编写的本子,首演于1923年。剧情为:“君子国”的清贫孤女廉锦枫为了孝奉老母、抚养幼弟,常年下海捕捞海参。不幸一日被相邻“青邱国”的渔人网住,竟要将她典卖。幸遇唐朝武则天称帝时落第之人唐敖等飘游经过,出银相救。廉又重新入海捕参,遇到一大蚌,刺蚌得明珠一颗,回报了她的救命恩人。
廉锦枫是原作者所创造的纯净理想化身,却被网为“猎物”。反差之大道出了李汝珍的感叹。而齐、梅二位把这个故事搬上京剧舞台,其审美意识是相当高妙的。全剧的重点场次有:“奉萱”“探海”“遇救”“刺蚌”。这出戏是梅30岁以前的代表作。唱、做、念、舞并重,按内行话来说是“十分吃功”的一出戏,要通力到底而无缓。
“奉萱”寄情于【西皮慢板】【摇板】和念白等表演,体现了廉锦枫在艰难的环境中对染病老母的体贴孝顺,亲切感人。此剧晚于《西施》,使加入乐队的二胡伴奏更加和谐,丰富了旦角唱腔的内涵。
“探海”描述在天水茫茫、巨石纵横的辽阔海边,廉锦枫在狂风大浪中钓取海参一无所获。为医母病只能纵身入海寻觅。梅先生在这一场中从走边等程式中化创出了“探海之舞”,即将环境景物和挥杆、扬线、钩取的美丽造型,配合高腔迭起的【西皮导板】【原板】【南梆子】唱腔,载歌载舞。把观众引入想象的海空,达到美不胜收的艺术效果。
“遇救”则以唱做为主。通过【西皮二六】【散板】【摇板】和【快板】,唱出了廉锦枫面对残酷处境,内心的凄楚及对恩人的感激之情。这一场最为火爆,萧长华扮的渔夫及渔婆,市井之中卖布的、买货的,及姜妙香等扮的唐敖和多九公、林之洋等相继登台。把悲愁的题材用喜剧的诨科嬉笑手法完成,真是既热闹更显深刻。
“刺蚌”所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东方美人鱼畅游海底世界。自然一切都是虚拟的,也是京剧梅派表演艺术的精心之笔。这场戏所选的【反三黄原板】是首次出现在旦角的唱腔之中。紧接着刺蚌高潮的伴奏曲牌【将军令】还加了海笛,使乐曲的旋律如水般流畅。当年著名乐师徐兰沅和王少卿的操琴艺术和梅兰芳、朱桂芳的“双人舞”融为一体,可谓天衣无缝。
如此精彩的《廉锦枫》曾被一位外国诗人惊叹道:是诗。不,是立体的诗。
(资料出处http://tw.netsh.com/eden/oldbbs/704077/html/tree_5212402.html)
(以下是较早期的梅派教学资料 转贴http://hk.netsh.com/bbs/702574/)

海边钓参
[“长锤”廉锦枫于幕内唱[西皮倒板]
廉锦枫
改换衣襟出家门,
[廉锦枫出场。
(唱)[西皮原板]
家贫寒母老病好不伤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