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姬归汉>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

(2007-12-26 15:16:11)
标签:

文化

分类: 旦行
<文姬归汉>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文姬归汉>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文姬归汉>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 

 

 

文摘

程砚秋先生少年时期已小有名气。师父荣蝶仙对程先生很苛刻。叫他唱呀唱,声带过于劳累。致使在变嗓以后,嗓音变了,和变嗓前大不一样,只好求教于王瑶老。
    王瑶老反复琢磨,根据此时程砚秋先生阶情况,用一般青衣的唱法不行,要根据他的嗓音特点安排唱法唱腔,在唱法方面也要另辟蹊径,从头开始。王瑶老考虑再三,首先把《贺后骂殿》的唱腔改了,试一试,传授给程先生。成功了,这就是“程派”的头一出戏。接着的是《六月雪》,以后……。
    程先生成为四大名旦之后,他的“程派”戏除《英台抗婚》外,其它各出戏的唱腔都是王瑶老为程先生设计的,特别是《文姬归汉》中的“胡笳十八拍”安排成京剧唱法,原词不动,有一定难度。附带说一下程先生唱的《锁麟囊》中的部分唱腔出自王瑶老的女儿王铁瑛之后。铁瑛表姐从小聪慧,善模仿,能创新词,可惜早丧,实京剧界中之一不幸。程先生在世时也曾经说过:“后来我演的许多戏都是王先生(瑶卿)给安的唱腔,对我一生的艺术成长上奠成了良好的基础。”“程派”就是王瑶老根据程砚秋先生的天赋条件创造出来的。

(资料出处http://www.dongdongqiang.com/lyys/505.htm)

程砚秋的社会活动虽然很多,但他一直没有忘怀京剧改革,他曾说: “京
剧若不改革,就要走下坡路。”又说: “自己体型太胖了,否则一定要搞《白
毛女》。”他希望京剧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编演出更多为人民群众喜爱的
好戏,渴望自己在艺术上有新的创造,新的突破。他到西北、西南考察地方
戏曲,对梁祝故事、特别是川剧《柳荫记》很感兴趣。一九五二年在全国第
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程砚秋观看了川剧名角陈书舫、谢文新、戴雪
如、刘成基、曾荣华等人演出的《柳荫记》,再次被这个优美动人的民间传
说所深深吸引,萌发了将它搬上京剧舞台的决心,并着手进行准备。
程砚秋选中这个题材,是作了认真思考和精心研究的。他觉得梁山伯与
祝英台的爱情悲剧,反封建的鲜明主题,对于配合当时宣传新婚姻法运动有
着强烈的现实意义。祝英台身上体现的传统美德和反抗精神,与自己过去塑
造的妇女形象有许多相通之处,易于把握;其悲剧结局,更适于发挥自己的
特长。
程砚秋在编演此剧时,将重点放在 “拒婚”、 “观礼”、 “祭坟”三场,
而将 “结拜”, “送行”等情节,只作简略的交代,以便在重点场次,充分
发挥程派艺术特色。他将剧名改为 《英台抗婚》,突出一个 “抗”字,这也
符合他本人的性格。一向关心程砚秋的陈叔通老人,闻此剧名大为吃惊,认
为这是�R霜思想上个人主义的反映,要不得,连忙找程的好友胡天石去劝说,
希望仍用《梁山伯与祝英台》为剧名。哪知胡天石的想法与程砚秋一致,认
为封建家长包办婚姻是不合法的,用 “抗”字恰当,能突出女主人公的性格,
并无不妥之处。这一小小的插曲颇令人玩味,说明那时 “个人主义”的罪名
如何使人草木皆兵,贤如叔通老人也 “心有余悸”;也说明戏改工作之不易,
连一剧名的更改也让人为之担心。
程砚秋也许并不知晓朋友的担心,一门心思沉浸在创作的亢奋状态之
中。他很清楚,受年龄、身体、嗓音等条件的限制,今后排戏的机会不多了,
因此在艺术上一定要有所突破和超越,要有新的探索和尝试。他对唱腔的设
计和唱词的编写,已有了明确的构想:一、全剧用〔西皮〕到底,保持音乐
的完整性。过去自己所演的剧目中,遇到悲剧场面,一般用〔二黄〕,便于
抒发悲苦愤懑的情绪。这次他有意试试用〔西皮〕,看看能不能表现悲剧?
二、在唱词写法上,不受三三四或二二三字数的限制,吸收曲牌体的优点,
字数长短不拘,以更好地刻画人物、抒发感情为原则。在用词遣句上尽可能
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保持民间文学的特色。
《英台抗婚》于一九五四年推出,在京、津、宁、沪、苏州、杭州、南
昌等地演出。日本著名戏剧家中村�D右卫门在看了《英台抗婚》后对程砚秋
说: “开始你的身段给我很胖的感觉,到后来你的成功的演技不容许我再思
索这一方面,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完全把我震动了。”他在上海连演《英台
抗婚》二十六场,作为程迷的同济大学的郑大同教授就连看了二十六场。这
也许是一个报端例子,但也可以看出作为程的晚期代表作,《英台抗婚》在
艺术上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演出实践证明,程砚秋原来的设想是高明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例如
“哭坟”一场,采用正反 “西皮”结合的手法,唱法上高八度和低八度交叉
变换,如泣如诉地唱出: “我为你才与严亲争论,我为你才不怕议论纷纷。
我为你那顾得身体受损,我为你披缟素来哭奠灵魂。你如今为了我青春丧命,
梁兄啊,我们生不能同室,你死了我也不能独生。我哭哭一声山伯兄,叫叫
一声亲爱的梁兄长……”那血泪交迸,悲恸欲绝的感情,通过大起大落,跌
宕多姿的旋律,如洪水般倾泻而下,将悲剧气氛推向了高潮。过去在《青霜
剑》、 《文姬归汉》等剧中,也有 “哭坟”的场面。均用 〔二黄〕或〔反二
黄〕,以抒发深沉哀婉、悲愤填膺的感情。这次一反惯例,用〔西皮〕贯串
到底,既达到了同样的目的,更保持了全剧调性的一致。这是程砚秋在西洋
作曲法的启示和影响下所作的可贵的尝试,企图通过唱腔的革新,改变调式
原来的情绪基调。其意义远远超出一个具体剧目,而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为
“洋为中用”起了导其先路的作用。
在唱腔设计和安排上, 《英》剧中很少那种最能让观众叫 “好”的成套
唱腔,而多了自由、灵活、伸缩余地极大的〔散板〕,这与语言近于散文化、
口语化有关。如唱词中有 “我死了……” “亲爱的……”, “ 望爹爹退婚礼
随我愿,使我嫁梁君,你是我敬爱的老严亲……” “却为何你执意要把女儿
我嫁与一个陌生生不识之人……”等长短不拘的字句,使得程砚秋创腔的杰
出才能有了纵横驰骋的广阔余地。他以少胜多,将 “散板”调理得美妙新颖、
节奏灵活,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他还运用作曲法,创造了 “干哭头”、 “滚
板”等新板式,使人耳目一新。杜甫诗云: “瘐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
纵横。”这时的程砚秋,其创腔的凌云 “健笔”,已达到纵横自如的境界。
可惜程砚秋过早去世,来不及对《英》剧进行仔细加工和排练,使全剧
更加完整。同时,由马彦祥改编,王瑶卿创腔,杜近芳、叶盛兰主演的《柳
荫记》与《英台抗婚》几乎前后脚登上舞台,两者并行,无形中打上了擂台,
使得 《英》剧的影响,远不及 《荒山泪》、《锁麟囊》等剧。但它毕竟是程
砚秋晚期的代表作,也是程腔的绝响,对研究程砚秋的创作经验和成就,仍
然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资料出处http://epasser.aydc.com.cn/ebook/vtv.jsp?contentId=3723&startId=65&max=78)

 

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

(二簧导板)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

(回龙)我文姬来奠酒诉说衷情:

(反二簧三眼)你本是误丹青毕生饮恨,我也曾被娥眉累苦此身。

(快三眼)你输我于生前得归乡井,我输你保骨肉幸免飘零。

问苍天何使我两人共命,听琵琶马上曲悲切笳声,

看狼山间陇水梦魂犹瞥,

(散板)可怜你留青冢独问黄昏。

<文姬归汉>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

<文姬归汉>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

<文姬归汉>见坟台哭一声明妃细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