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的是白露节气吗?

(2021-09-07 13:30:36)
分类: 乡俗旧念

今日白露,一大早就被“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诗句刷屏。一开始我觉得用这句诗来代表白露节气有点不合适,因为按字面意思理解,“白露为霜”就是白露凝结为霜,那肯定不对啊,白露节气的温度肯定不至于低到露水都要凝结成白霜了。出现这种自然现象,最早也得到霜降节气才有可能。

然后去百度了一下,发现好多和节气有关的网文都在引用这诗句。白露节气引用这首诗,霜降节气也引用这首诗,但这首诗到底写的是哪个节气的事呢?貌似没人深究。

翻了一下手头的十几个《诗经》版本,大多都把这句翻译成“白露变成霜”“白露凝结成霜”,如果这些翻译没有错,那看来这首诗写的只能是霜降节气,而不可能是白露节气了。

但是,研读一下整首诗的上下文,又会觉得这些翻译有问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出自《诗经·秦风》,秦风写的是我们陕西老家那一片的人情世故、世事风情,因此,论时节背景,我是心知肚明的。

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气候节令比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明显要提前一些。白露时节,郑州周围地区几乎还没有什么特别的变化。但在我小时候,白露之后就开始种小麦了。白露之后开始种小麦,然后学校也正好开始秋季学期了,所以种小麦和学校开学这两件事是有一定关联的。小麦钻出地面,每天早上上学,看到白雾漂浮在地面上,田野里麦苗一点一点长高,小小的麦苗尖上,几乎都颤颤莹莹顶一团小小的露珠,再过一个多月时间,麦苗长高,天气转冷,露水就慢慢变成了薄霜。

从景观上讲,白露时节,田野里玉米还没有收割,叶子还是绿的,其他苹果树、柿子树等等都还是绿的(我们老家的气候,每年的粮食,只能种一茬半,也就是夏天收完麦子,最多也就再种一茬糜子、黄豆、绿豆、荞麦或者其他生长期短的作物,收割完以后才能赶上继续种冬小麦。如果收完麦子再种玉米(回茬玉米),等收完玉米就赶不上再种冬小麦了。所以很多人家种完冬小麦的地,宁肯空着,也不会种玉米。正茬玉米都是春天里三月份以后单独种的,收完以后地也空着,等明年接着种玉米)。等到了霜降时节,柿树叶子变黄,苹果树叶子掉落,玉米收割殆尽,到处就开始有萧瑟之意了。所以这两个时节的自然风貌差别还是蛮大的。

查了一下百度,白露节气到霜降节气,中间隔了四十五六天,也就是一个半月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也足够自然界换个面目了。

有了这样的景观背景,再来看《诗经·蒹葭》这首诗的上下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三个形容词,几乎所有的解释中,都和茂盛、繁茂、绿油油等意思相关联,并没有凋零、萎败或者枯黄一类的意思。所以,诗中故事发生的节令背景,显然更像是白露节气之后的场景,而不大可能是霜降节气后的事。

那还有一个问题:“白露为霜”这四个字的意思,从字面上如何理解呢?是否可以翻译成“白露变成霜”“白露凝结成霜”呢?结合上下文,“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说的都是太阳出来之前的事,露水非常的繁盛(繁密),繁盛到什么程度呢?草叶子或者芦苇叶子上白花花的一层,看起来像披了一层白霜一样。想起来一个词——“白露瀼瀼”,就是露水非常的繁密,密密麻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准确的翻译应该是,芦苇一片茫茫苍苍,草业和苇叶上白露瀼瀼,像披了一层白霜。

实锤: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写的确实是白露节令时候的事,不是霜降时候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