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蒲城老家过年习俗大合集

分类: 乡俗旧念 |
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过了十五,这个年基本上就算过完了,突然想回顾一下我们老家过年期间的那些习俗,也算是一个总结吧。
腊月初五,要喝五豆粥,和全国其他地方流行的腊八粥基本一个意思,但时间在腊月初五,不是八种豆子,而是五种豆子。
http://s4/bmiddle/001kSs43gy6ZzJrg4qT63&690
腊月初八,要吃腊八面,就是用白萝卜、胡萝卜、豆腐、大肉切丁,炒成臊子,浇在面条上吃。吃腊八面是在早上,讲究吃得越早越好,吃得越早,来年的麦子就熟得越早。
http://s11/bmiddle/001kSs43gy6ZzJxGFl01a&690
http://s4/bmiddle/001kSs43gy6ZzJxLlm3e3&690
http://s10/bmiddle/001kSs43gy6ZzJxOFOpf9&690
http://s3/bmiddle/001kSs43gy6ZzJxTzcC92&690
http://s14/bmiddle/001kSs43gy6ZzJxXlUhcd&690
http://s12/bmiddle/001kSs43gy6ZzJy08Ntdb&690
http://s1/mw690/001kSs43gy6ZzJCxYqc40&690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这个貌似全国都是一样的。记得小时候每到这一天,家里的桌椅板凳,盆盆罐罐,都要从屋子里搬出来,摆得院子里满满当当(正好原来在网上看到过几张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图片,像极了我们扫房子时候院子里壮观的场面——见下图),然后老爸就蒙了口鼻,带了草帽,手持一根绑了扫帚的长木棍,在屋子里灰天呛地地制造灰尘——其实就是把墙角、房梁上的蛛网啊,灰尘啊都掸下来,那场面,真是相当的壮观!
http://s6/bmiddle/001kSs43zy6ZCg1ZU0d15&690
http://s12/bmiddle/001kSs43zy6ZCg21WErcb&690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这个可不是家家户户都能做的,因为磨豆腐需要专门的工具,是一项专门化的手工技艺,必须“专营”。小时候村里一直都只有两家做豆腐的,八队一家,九队一家。平时村里人不是每天必须吃豆腐,这两家的生意倒也不温不火,可到了腊月二十五这一天,豆腐突然间变成了“刚需”,我的天哪,这两家的生意瞬间爆棚,销售量得有平时的上百倍还不止!所以到了这一天,做豆腐的人是通宵达旦、不眠不休地做豆腐,买豆腐的人是半夜不睡觉,就耗在做豆腐的家里,拉呱聊天排队买豆腐,搞得本来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变成了全村人的抢购狂欢。
腊月二十六,杀年猪,这个当然也不是家家户户都杀了。我小时候一年到头是没有吃肉的机会的,唯一吃肉的时候,也就是过年那几天,村子里其他的人家大致也差不多,所以整个村子这一天能有四五家杀猪也就不错了。印象中的杀猪,无非就是弄一口好大好大的锅,烧一锅脏兮兮的开水,用来烫猪毛,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猪毛用开水一烫,然后就能很容易褪掉呢?然后杀完了猪,弄出来的猪尿泡吹成大大的一个球,好多小孩抢着玩,我可是连碰也不想碰一下,因为觉得脏——看来我这洁癖的毛病真是打小就烙下病根了。印象中最深刻的场景,是猪已经挨过刀子了,不知道怎么地竟然没摁住,然后又跑起来了,害的一群人骂骂咧咧地围追堵截,然后猪脖子上的血就滴滴答答流了一村道,咦——想想都觉得好残忍啊!
腊月二十八,这一天就开始蒸馍了,蒸过年期间吃的馒头,“用”的馒头。所谓吃的馒头,是从腊月二十八这天一直吃到正月三十整整一个月的馒头。按照习俗,正月里是不能蒸馒头的,所以你就想吧,这一天里蒸的馒头到底有多少?反正像我们一家四口人,蒸好的馒头堆在席子上,基本上要堆满大半张席子,人口多的人家,蒸好的馒头实在没地方放,就装在蛇皮袋里,放在麦甕里的,那真是满仓满谷,也是相当的壮观!而所谓“用“的馒头,也就是各种花馍,根据用途可以分好多种。比如拜年走亲戚相互送的油馄饨,比如给祖先排位前供的花馍,还有姥爷给外孙、外孙女送花灯专用的“茧茧馍”,有给新媳妇送的“茧(馍)”,有放在麦囤里的“麦囤(馍)”,有挂在屋里表示年年有余的“鱼(馍)”,有送新媳妇的枣糕,那真的是分好多种用途。陕西人过年走亲戚,花馍是基本的礼品,拎一斤两斤点心是心意,可有可无,视亲戚的远近亲疏而定,亲近的多一点,疏远的少一点,但花馍却是联络亲戚关系的骨血,是基本款,必须有,没有了花馍,也就没有了亲戚。比如说,有些关系比较疏远的亲戚,每年拜年,只干一件事,就是上门送一个花馍,只要花馍还在送,就表示两家的亲戚关系还在,如果某一年突然不送了,就表示两家的亲戚关系从此便断了。走亲戚用的花馍,一般是油馄饨,就是用食用油和面粉和在一起,加一点盐,有的还加一点花椒叶,然后作为馅料包在馍里面,就成了所谓的油馄饨,外观有好几种。然后所有以上这些吃的、用的馒头,都要在腊月二十八这一天蒸好,你想想那是多大的工程量。反正自从我记事开始,每年到了这一天,父母都是凌晨四五点就起床和面,和好的面要装好几个大陶盆,大陶盆要搬到火炕上,把炕烧得热热的,还要盖上被子,让面团快快地发酵。有一个记忆印象非常深刻,就是火炕上堆满了面盆,挤得我都没地方睡觉了。然后等我起床,吃过早饭了,面团基本上也就发好了,然后就开始做馒头,蒸馒头,做馒头的好多工作都是在炕上完成的,因为地上太冷。由于工作量巨大,所以左邻右舍的婶婶嬷嬷们都会凑在一起相互帮忙,更显得蒸馍这件事情热闹异常。蒸馍时给我分派的工作,一般就是拉风箱烧火,一锅子馍蒸熟大概需要四十分钟,这一天多则四五锅,少则三四锅,一直坐在灶火前烧火可真不是一件好差事。还好后来有了鼓风机,我可算是大大地被解放出来了。一锅馒头蒸熟以后,因为蒸笼要马上腾出来摆下一锅的馒头,所以必须立刻被腾空,最快捷的做法,就是事先在地上铺一张新编的席子(芦苇杆编的),蒸好的馍直接往上一倾,方便快捷,还利于馍的散热,最后蒸好的馍,基本上要堆大半张席子那么大一堆。春节前蒸这么多馒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整个正月都不用再蒸馒头了,每天“坐吃山空”。但坏处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时间久了,馍容易长毛,特别是某一年如果天气反常,正月里突然间天气便暖和起来,那蒸的馍肯定是要长毛的。为了防止这样的事情发生,正月里人们普遍要干的一件事,就是要晾馍干。把多余的馍切片,然后用绳子穿起来,挂在屋里阴凉的地方阴干,这样就能保存更久一些的时间。现在淘宝上卖一种陕西蒲城的特产,叫干馍片,我认为就是这一过年习俗的副产品。
http://s13/bmiddle/001kSs43gy6ZzJEKdly1c&690
http://s11/bmiddle/001kSs43gy6ZzJENQOCaa&690
腊月二十九,这一天貌似没有啥特别的节目,我们老家有逢四、逢九过会(赶集)的习俗,所以这一天一般是要赶集的,买各种过年期间要用的东西,比如走亲戚要带的点心,鞭炮,以及其他各种该买还没有买的东西,这一天的集,也叫穷人会,意思就是穷得实在没能力置办年货的人,这一天也多少要象征性地买点东西,毕竟,这就是过年之前最后一次置办年货的机会了。
除夕早上,我们老家是要吃面条的,美其名曰“钱串子”,讲:除夕吃过了钱串子,明年一年都有钱赚!其实就是面条浇上菜臊子(我们称“浇头”)。然后我就一直奇怪,钱串子不是应该有绳有钱串在一起才能叫钱串子吗,为什么我们光吃绳子(面条),钱的角色应该由谁来扮演呢?再多说一句,除夕晚上,我们是不吃年夜饭的,因为老家的习惯,是每天两顿饭,所以我们的年夜饭,是放在大年初一早上吃的。除夕的晚上,除了看春节联欢晚会,就是围拢在一起包第二天早上吃的饺子。
大年初一早上拜年,吃饺子。
大年初二拜年,要先去舅舅家。
大年初三、初四,大抵都要去走亲戚的,所以这几天没有啥特别的习俗。
初五这一天要吃饺子,忘记是中午吃还是早上吃了。
初六无他。
初七是“人七”,大清早起来要吃面条,叫拴魂面,拴住了魂魄一年不走散。“人七”又叫“人日”,谐音“人齐”,在老家,这一天全家人是不能出门的,现在可好,开年上班都选这一天,这叫严重地不尊重传统习俗。按老家的习俗,这一天还不能刮风,刮风则容易把人的魂魄吹散,于众人不利。
http://s7/bmiddle/001kSs43gy6ZzJHLinQe6&690
初八之后,姥姥姥爷就该准备给外孙、外孙女送灯笼了。到了晚上,村子里的小孩们便开始打着灯笼满村游街了。送灯笼的讲究我就记住了一条,就是灯笼里点的蜡烛必须比小孩的岁数多一支,比如七岁的小孩就要送八支蜡烛,八岁的小孩送九支蜡烛,以此类推,然后送到第十三支的时候,小孩就该“完灯”了,意思就是从此以后,姥爷送灯笼的义务就算完结了。完灯是小孩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所以家里要非常隆重地操办一场宴席,所有的亲戚都要来“吃汤水”、送礼,姥姥姥爷送的东西要尤其多。关于我自己的“完灯”仪式,有一件事记忆特别深刻,就是完灯的那一天下午,我推了自行车在村子西南角的打麦场上练习骑车,老爸在后面帮我扶着,我就是在那一天学会骑自行车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但是我们老家是不吃元宵的,我们吃饺子,因为我们老家不产大米,所以也从来不知道元宵到底为何物。来郑州以后,我们家的元宵节才开始吃元宵,但同时也吃饺子。
正月二十三,是豌豆的生日,所以中午要吃饺子为豌豆庆生。另外,从二十三这一天开始,“疳”就下到人间了,从这一天开始就不能动针线,不能炒菜,不能蒸馍,不能吃米豆一类东西了,等到二十五燎完“小疳”,才可以重新干这些事情。然后二十七那天又有疳下来,三十晚上还要燎“大疳”。
正月三十晚上,燎疳。燎完疳,这年就算是正式过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