圃田泽是远古时代郑州东面,黄河南面的一大片水泽,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湖泊。其形成的直接原因,就是黄河在其南岸较低洼地区形成的滞洪区。这一片水域,其面积大致相当于今天郑州市东半部分和开封市西半部分的总和,向南一直延伸到今天许昌市北部。进入历史时期以后,人们在这一大片水泽中,区分出了两个后来比较有名的大泽,一个即圃田泽,另一个则称之为荥泽,其实它们原来应该是连在一起的。荥泽的故事我们后面再说,今天专说圃田泽。
史书中关于圃田泽的记载很多,关于它形成的原因也很有传奇色彩,说是黄河北岸的济水流入黄河以后,从地下“潜行”,然后又从黄河南岸溢出地面,然后在黄河南岸形成一片湖沼。这种说法当然带有很大的臆测成分,实际的情况是,济水在黄河北岸注入黄河(故道)以后,黄河水量大增,加之黄河在今郑州附近,恰好进入它的下游区域,这一区域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大量注入的济水下流不畅,于是便溢出黄河河道,在南岸形成一大片滞洪区。
关于圃田泽的具体方位,古人在史书中多有记载,但由于圃田泽的水量变化很大,加之后世在这一区域内实施的鸿沟、汴渠、通济渠、贾鲁河等水利工程,甚至后来黄河主河道直接向南改道,这些因素都影响到圃田泽面积的涨缩,所以历代的记载多少都有些出入,当然,圃田泽总体的趋势还是在不断萎缩的。
研究圃田泽的具体方位,今天我们有古人难以企及的方便条件,那就是卫星照片。打开Google
Earth地图浏览器,将视角调整到一定的海拔高度,我们便可以轻松找到郑州东面的圃田泽。
在今天郑州市的东面、南面,一直到开封市的东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分布着三大块呈白色的沙岗区。这些沙岗地大致呈封闭的椭圆或狭椭圆形,其间有一条一条的沙垄,表明它们正是古代湖泊(大泽)的遗迹。其中最接近郑州市的这一片沙岗区面积最大,其内部沙垄的痕迹也最明显,表明它干涸的时间最为晚近,这一片区域也正是历史时期人们常说的圃田泽(狭义上的圃田泽)分布范围。另外两片沙岗区一片位于今中牟县和开封市之间,贾鲁河以东,一片位于今开封市以东开封县所在区域。
http://s15/middle/48fe7adbtca31ae2bedce&690
将这三块沙岗、沙土分布区,沿其分布的边缘线圈起来,便是远古圃田泽的大致分布范围。
http://s6/middle/48fe7adbtca31b1102085&690
http://s10/middle/48fe7adbtca31e1486fd9&690
沿着古圃田泽的岸边,今天可以看到的城市包括:郑州市、新郑市、长葛市、尉氏县、通许县、杞县等。这些城市中,郑州市和杞县分别位于最西边和最东边,这两个地方都是在商代兴起的。
http://s6/middle/48fe7adbtca31b3f5b4e5&690
郑州市是商代早期都城亳都之所在,杞县则据说是商代名相伊尹的故乡。近些年的考古研究表明,郑州商城的外城墙只有南、西、北三面城墙,其东面则直接以圃田泽为天然屏障。新郑、长葛、尉氏、通许等市县都是春秋时代兴起的城市,其中新郑为郑国的国都,其他各县当时都是郑国的属地。
http://s16/middle/48fe7adbt7a9e92533bff&690
在古圃田泽的内部,今天也有三座城市:中牟县、开封市和开封县。中牟县是春秋末年凿通鸿沟,荥泽、圃田泽水位下降后设立的城市。开封则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这个命运多舛的城市,当战国时代的魏国时,就曾被秦军引黄河水灌过城,后世黄河改道、决堤,又数次被淹,遂造成开封城摞城的奇观。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地势低洼,城市选址不当——它竟然直接就选址在古圃田泽的大泽之内,难怪要历遭水患。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还有三点。
其一,古圃田泽内部的“伤痕”。在今天中牟县所在位置,有一道西北-东南向的“绿色通道”,这里正是贾鲁河所流经区域,贾鲁河的前身,便是春秋末年开凿的鸿沟。鸿沟泄荥泽、圃田泽之水,后来便成为一条大的自然河道,流淌了两千多年,将这一区域的古圃田泽之沙带向了下游。1938年,国民党军决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阻拦日军西犯,当时下淌的黄河水主要就是沿贾鲁河南泄的。
http://s10/middle/48fe7adbtca31ba102cb9&690
其二、古圃田泽内部的另一道伤痕。即位于今天开封市西部的那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绿色通道”。这里今天仍有一条重要的引黄灌溉干渠,浇灌着开封西南诸县的大片良田,说明这里非常适合黄河水的下泄。事实上,这条绿色通道的形状很像一个小型的冲积扇,这里正是宋代之后,黄河屡次决堤,冲向大梁城的主要孔道。历次的黄河决堤,是带走这一片古圃田泽原始堆沙的主要动力,当然,这里现在依然是沙土地,不过他们已经是后来新“移民”了。
http://s1/middle/48fe7adbtca31bf15a5c0&690
第三、今天的黄河河道。今天的黄河河道贴着古圃田泽的北部边缘向东流去,但是它并非黄河本来的河道。黄河本来的河道,在宋代之前,基本上一直是沿着今天黄河北岸的武陟、新乡县向东北方向流的,经过今天的滑县、浚县以东,濮阳以西,内黄县和清丰县之间,最终在今天的南乐县以北流出河南。今天的黄河河道从根本上来说,应该算是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其主要功能,就是分流黄河洪水,泄古荥泽、圃田泽之水,使其不再为害黄河南岸。主持这一伟大工程的人物,就是传说中的夏禹。相关传说故事,请参考中学历史教科书。夏禹所疏导凿通的这一重要水道,后来先后被称为、或者被利用为济水、汳水、鸿沟(鸿沟的另一支)、浪荡渠、通济渠、汴渠等等。但最终在宋元之际,还是被南滚的黄河侵夺,后来遂成为黄河主河道。
http://s15/middle/48fe7adbtca31c09e9c9e&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