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与反映现实——贾樟柯的《公共场所》

(2011-05-06 10:28:51)
标签:

杂谈

分类: 电影相关

中午看贾樟柯的《公共场所》。

应该讲,在看到贾樟柯的电影之前,我从来不认为中国的电影和“反映现实”有任何的关系。

也许是我自己对“现实”的定义和别人家不同?或者是那些所谓的人民艺术家都瞎了他们的狗眼?

我老妈有一句至理名言:什么东西一拍到电视电影上都会变得好看。——她老人家都懂得这些人给我们使了障眼法,这些狗日的人民艺术家却从来都不承认,还整天“高奏”“时代的乐章”,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

但是我老妈还没看过贾樟柯的电影,如果她看过了,可能就会对自己一向信奉的至理名言产生怀疑。

老贾的《公共场所》,其实没什么,正如很多人所说,把摄像机往那里一架,抽根烟走人,然后再换一个场所,再来一遍,最后把所有的片段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部纪录片。简单的连个初中生都会。

的确是这样。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么平凡与简单的事,这么多年来,那么多所谓人民的艺术家,怎么从来没有谁这样去做过?

为什么从来没有谁把镜头对准我们身边那些再平凡不过的人?为什么从来没有谁把镜头对准你我身边那些再平凡不过的街道、砂石堆、脚手架、自行车丛、被掀开的路面、坐在尘土飞扬的路边端着搪瓷碗吃饭的民工?——妈的,不要跟我讲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是全部为啥十几年来我整天出门看到的都是这样的东西?

为什么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杂乱无章、甚至有些肮脏邋遢的现实世界,一搬进影视作品里立刻就变得光鲜亮丽,生气勃勃?为什么我们周围那么多呆板无趣、面无表情、猥琐木讷的平凡人,一搬进电影电视里立刻就变得性格鲜明、生气勃勃?

你知道吗?看惯了这些人民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看贾樟柯的电影《站台》,里面那些杂乱无章、肮脏邋遢的街道,我当时都惊了:妈的,原来我们所在的世界其实本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还以为不是这个样子的呢!——问题是,我每天都是睁着眼活在这个“现实”中的,我竟然长时间对这样的现实视而不见,而宁愿相信电影电视里的“现实”。真是瞎了我的狗眼!

我曾经讨论过印象主义画派的诞生。在莫奈的《日出》之前,曾经非常流行过一阵米勒的所谓现实主义油画,比如那些“朴实的”、“原始的”法国农民的生活《拾穗者》、《晚祷》等等。但是,我把米勒的现实主义定义为“伪现实主义”,因为它是带着阶级斗争意识形态的、偏狭的、带有猎奇眼光的现实主义,与此非常类似,以前我们那些所谓的人民电影,其所反映的“人民的”生活,其实是政治斗争意义上的“人民”的生活,跟现实生活中你、我、他这样的升斗小民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狗屁关系。

相反,印象主义虽然纠结于声、光、色的琐碎,纠结于鸡零狗碎、社会百态,但却是完完全全的“现实主义”。与其相类似,贾樟柯的电影以平视、深入其中(比如他并不忌讳镜头中的人物盯着镜头看,从而使观者也意识到了镜头的存在)的方式,客观真实地反映着当下的社会,所以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但他们竟然将贾樟柯的电影归入“文艺片”一类!妈妈的,他才文艺片呢!他们全家都文艺片!

生活其实还是生活,现实其实还是现实,只是电影产生以后的时代里,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电影电视的巨大影响。咱就不分析电影电视如何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说话方式、言行举止等等方面的东西了。我就单说电影电视使人们忽略身边生活的真实性,而更愿意相信影视作品中生活的真实性这一点,就足够令人觉得恐怖的了。

这其中其实还有一个技术层面的问题,影视作品中对“现实”的刻画,从来都是跳跃性的、剪辑的、特写镜头的——他们管这种手法叫“蒙太奇”——因而也是鲜活生猛的。而真实生活中我们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现实,从来都是线性的、慢节奏的、非特写的,从而也是平淡无奇的——拍电影也有这样的手法,他们叫“长镜头”。只是大多数“人民艺术家”们不大喜欢用长镜头,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艺术作品本身就应该鲜活生猛,所以一定不能用太多的长镜头。——不知道谁给他们灌输了这样错误的概念?

和电影回避现实、不反映现实、美化现实的伎俩不同,摄影作为一个艺术创作的门类,对现实的反映则相对要多很多,也客观很多。所以决定以后喜欢摄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乡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