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陀思妥耶夫斯基《涅朵奇卡》

(2010-06-26 13:27:05)
标签:

涅朵奇卡

简爱

毛姆

教育方式

欧洲

文化

分类: 读书相关
作为王小波的拥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涅朵奇卡》是一本必须要找来看看的书,因为王小波曾经说过(通过他作品中的人物之口),“我到现在还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书,顶得上大部头的名著。我觉得人们应该为了它永远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绿毛水怪)。”王小波认为“最好的书”,拥趸们自然不容错过,所谓“爱屋及乌”,谁让我们那么喜欢王小波呢。
互联网时代的好处,就是我们随时随地找到一大堆完全陌生的“同好er”,通过他们,我找到了现在我手头的这份“陀思妥耶夫斯基《涅朵奇卡》.pdf”拷贝。3796KB。167页。完全没有重量,轻飘飘的像一粒微尘。我用了一个上午、一个下午、再一个上午的working time间隙,读完了这份拷贝。应该讲,阅读的感觉并不多么快乐,小说本身相当晦涩难懂,陀氏小说招牌式的大量不厌其烦的心理描写也令阅读的节奏缓慢冗长。当然也有外部的原因,首先是必须面对着电脑才能阅读,这和我工作时候的状态完全一致,令人无法放松身心地去阅读,其次,中间总是有人走进来跟我说话或者在隔壁很大声地说话,从而打断扰乱我的注意力,再次,没有书本拿在手里的那种分量感,也不能随意地躺在沙发上看,这也造成了阅读小小的不便。
但是,阅读的结果应该还是一致的,其一,我逐字逐行地从开头来到了结尾,其二,我大致了解了小说的内容,其三,我获得了一些基本的感受。我想,阅读大概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吧。
我的第一个感受是:有点上当受骗了。鉴于我曾经对王小波怀有一种迷信般的喜爱,所以我断定他的鉴赏力应该在我之上,既然他认为这是一本“最好的书”,那么我觉得我也应该会认为这是一本“不错的书”,但我读完以后的感觉是,只能算“还行”。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每一个人对世界万象的认识,其差别何止天壤之分,正如王小波本人曾经说过的那样,“彼人之肉,此人之毒”,小波喜欢的,看来我们并不一定都喜欢!李银河在她的文章里曾经提到,她当年读到《涅朵奇卡》,内心里也有和王小波一样的感受,《绿毛水怪》也因而成为她和小波两个人的“媒人”。由此看来,或者对于他们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或者对于他们那个年代那个年龄段的人来说,这本小说确实有着某种无法为今天的我们所参透的神秘意味在里头。
很喜欢《包法利夫人》里面的一小段对话:
 
赖昂:你有没有曾在一本书中,遇见你也有过的想法,或者有时是你最入微的感情?
爱玛:我有过这种体会。
赖昂:对我来说,这是我唯一的消遣。
 
或者,对于王小波和李银河们来说,他们在《涅朵奇卡》这本小说里遇见的,恰巧正是他们曾有过的某种想法,或者甚至是他们最入微的某种感情?
我的第二个感受是:小说主人公涅朵奇卡与她的养父叶菲莫夫这两个人物形象我都似曾相识。但凡读过夏洛蒂?勃朗特《简爱》和毛姆系列小说的人都会和我有相同的感受。小说主人公涅朵奇卡的命运很像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读到小说中关于涅朵奇卡在公爵府以及在亚历山德拉?米海洛夫娜家里的那一段生活经历,影影绰绰的,我总觉得有小简?爱生活在盖茨赫德庄园和洛伍德慈善学校里的影子。而小说的写作风格也和《简?爱》有点像,人物被囚禁在狭窄的空间和悬疑重重的建筑物内,情感的纠葛,家族的秘密,悬疑和感情交织在一起,欲言又止,欲罢不能,枝枝蔓蔓,纠缠不清,一切都显得那么阴暗,逼仄,用现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讲,就是一切都显得很“纠结”。(P.S.我查了一下,文艺界的人将这种风格称之为“哥特式风格”。)而涅朵奇卡的养父叶菲莫夫这个人,我怎么看都像是毛姆《人生枷锁》、《刀锋》以及《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是几个人物的合影。特别是读到音乐家B去拜访叶菲莫夫一家那一段的时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菲利普去拜访他的记者朋友阿特尔涅一家的情景。正所谓“你是否曾在两本不同的书中发现完全相同的一种情景?是的,我有过这种体会,而且这正是我阅读的乐趣所在!”
我的第三个感受,是有关欧洲传统教育方式的感慨。在《涅朵奇卡》一书中,我们看到涅朵奇卡在亚历山德拉?米海洛夫娜家里受教育的那一部分。亚历山德拉?米海洛夫娜这位“家庭妇女”亲自为涅朵奇卡授课,授课的内容包括地理、历史知识,法语(仿佛那时候整个欧洲的上层社会都在学习法语),弹琴、歌唱(咏叹调),而思想认识的主要来源,便是大量的阅读,自己家里便有一个小型的图书室。每天生活的主要内容,便是完全地在过着一种“精神生活”,读书,议论,唱歌,逢宴会之时会有跳舞,在《简爱》里面还有绘画、写作,每一个人都仿佛一个文艺女神,每一个人都是完美丰满的,这一点很令人吃惊。需要提及的是,这里所讲的家庭教育方式,并不仅仅局限于上层社会的人们,因为类似涅朵奇卡、简?爱,这些人物都曾经有社会底层生活的经历。看到这样的教育方式,看到这种教育方式下培育出来的“完美”、“完整”的人,我们只能再次感慨我们现时代的悲哀。我们整日价地歌颂科技令世界进步,可是却不知道这所谓的进步都进步到哪儿去了!?
工业化的精神使一切支离破碎,人们在不断地片面化、片段化、机械化,弹琴、唱歌、绘画、跳舞等等都已经成为专业化的技能,只适合少数人掌握了用来做舞台演出;历史、地理知识不再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只用来做考试、竞赛的工具;文学与写作不再被人人们认真对待,试问现如今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还有几个人保有日常阅读的习惯?而更更要紧的是,涅朵奇卡们的教育,是一种贯穿其一生的“自我教育”,也就是不断学习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反观现时代我们周围的情况,有几个人在走出校门以后还在不断地坚持“学习”?即使是那些以“研究”为工作主要内容的人们,他们的“学习”也不过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基本上还是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工业化生产某一环节的需要。还有谁为了灵魂的安宁、人格的完美在学习呢?
关于《涅朵奇卡》,还有更深的一层感受,那就是关于童年生活的回忆。涅朵奇卡说八岁之前的生活没有给她留下一点清晰的印象,然后在八岁半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所有的生活都开始变得清晰起来,“一天又一天接连不断,仿佛这以后的事情顶多发生在昨天。”天才的小说家必然同时都是非常非常敏感的人,生活中最细微的变化,食物的味道,天空的颜色,最了无生趣的平凡人物和故事,在他们的内心里都能留下深刻的烙印,以至于许多年以后,当他们开始写作的时候,所有的往事就如过电影一样在他们的眼前一一展开。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涅朵奇卡必然有一个真实人物的原型,我们所惊讶的就是,当作者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描写一个小姑娘的成长经历的时候,他的笔触竟可以如此地细致、缜密,当时当地主人公的情绪、心境等等竟可以描述的如此细腻,令人信服,竟仿佛就是作者本人幼年生活的写照,这就是伟大作家的魅力所在。我对自己童年时代的记忆,最早只能追溯到五岁的时候,在此之前的成长经历几乎完全没有印象,而且更要命的是,在我开始记事以后的若干年里,竟然还有很多年的生活经历在头脑中的记忆也是空空如也,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所以常常有虚度年华的感觉。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特别羡慕和崇拜那些感情细腻,神经敏感,能够详细记住自己过往生活经历的人们。于是,我努力在《涅朵奇卡》和《简爱》这样的小说之中,寻找自己童年时代遗失掉的“美好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