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干货|文本解读:凝重而轻灵情与理兼备——《最苦与最乐》赏析

(2018-04-13 20:49:49)


凝重而轻灵  情与理兼备

——《最苦与最乐》赏析

刘泳美

  人生什么事最苦,又什么事最乐呢?由于每个人价值观不同,答案也会千差万别。始终抱着积极的入世态度的梁启超,将人生的苦乐与一个人的责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认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在这篇简短的演说词中,梁启超用极平实、中肯的话语劝告那些想躲避责任、苟且偷安的青年人,鼓励他们勇于背负人生、社会的大责任,体会人生的快乐。

  本文的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既流畅又简洁。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相谈,语重心长。文章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

  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这种灵动表现为各种不同句式、各种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就句式而言,有陈述句,有设问句,有反问句,有感叹句,有肯定句,有否定句,有主动句,有被动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文章还引用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

  语言有气势。排比是增添文章流畅气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本文的排比不仅用得多,而且用得巧。所谓巧,是说不呆板。作者不是为排比而排比,因此不强求句式的表面齐整,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例如,“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这个排比中的第二个句子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这个分句,第三个句子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个分句。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表现在局部,而且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过渡与衔接。文章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得非常紧密。

  本文语言流畅是本文另一大特色。这种简洁首先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接着概括道:“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例如:“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可以使读者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本文的简练还在于该展则展,该敛则敛。例如,第1自然段将贫、失意、老、死分立,第2自然段则集中起来说“贫困老死”。正是由于有了前面的分立,我们才知道后边的四个字不是随意用的,而是收敛,是集中。

  梁启超的大半生一直处在政治的漩涡中,写作了大量的政论文,为维新变法进行文化启蒙,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文体”风格。《最苦与最乐》也秉承了一贯的写作风格,论证严密,环环相扣而又平易畅达;语言既凝重又轻灵,流畅而简洁;情与理兼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