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语言获得理论

(2007-10-17 20:57:52)
标签:

教育杂谈

分类: 学术研究
 

儿童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内掌握各种复杂而抽象的规则?围绕着这个问题,已经形成了各种关于语言获得的观点和理论。而其中最典型、最有影响力的,有先天决定论、后天决定论、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等三派理论。每一派中又有各种不同的主张。

 

首先来看后天环境论。

后天环境论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的学说、华生的行为主义学说为理论为基础,强调后天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然而,关于语言获得观点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分为模仿说、强化说和中介说三种。

第一,模仿说。

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传统的机械模仿说认为,儿童的语言是承认语言的简单翻版。近来的研究表明,在儿童语言能力尚未达到某种语法结构水平时,即使令其反复机械模仿也无济于事。儿童只能模仿那些他们已经知道如何说的句法形式。于是,在机械模仿说之后,怀特赫斯基等人提出了“选择性模仿”。选择性模仿把示范句的语法结构应用于新的情景以表达新的内容,或将模仿获得的结构重新组合成新的结构。这样,便产生了儿童自己的话语。这种选择性模仿把临摹因素和创造因素结合在一起。

机械模仿说忽视了儿童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显得较为偏颇。而选择性模仿与机械模仿相比,获得的语言既有新颖性,又有学习和模仿的基础。然而,儿童口中的有些语言是无法从成人口中听到,显然不是模仿的结果。因此,不可否认,选择性模仿所提出的语言获得模式是比较符合获得过程实际情况的模式,但模仿并不是儿童获得语言的唯一模式。

第二,强化说。

强化说以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为基础,强调“强化”在儿童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儿童是通过不断的强化学会语言的。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言语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学得的。他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说话是对环境中语言的或非语言的刺激做出语言反应。正确反应在得到承认的鼓励和奖赏后就能保持和加强,逐步形成语言习惯;错误反应由于得不到鼓励和奖赏,就会逐渐消退。

强化在儿童语言的发展中,无疑是有相当作用的,但用它涵盖整个语言学习现象,未免过于片面。它忽视语言所具有的独特的创造性。而且,强化说建立在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的基础上,免不了会带上刺激—反应论和模仿说的缺陷。

第三,中介说。

中介说又称传递说,在行为主义传统的“刺激—反应”链条中,又增加了“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斯塔茨认为,一个词或一句话都可以具有刺激的性质,可以诱发出条件反应。这种隐含的反应又可以成为刺激,引起新的反应,这样一系列的刺激和反应构成了中介体系。这种中介体系说明了刺激和反应的传递性。

中介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加上传递性刺激和传递性反应的中介,解释了很多传统刺激—反应论所不能解释的问题,是一大进步。但其仍坚持刺激—反应的基本模式,仍存在着很多缺陷。传递性反应不一定是在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传递性反应也不一定能够成为隐含的刺激,引起新的反应。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是其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获得语言习惯的过程。然而,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后天环境论,其很多观点都被证实是片面狭隘的,其本身也并不能解释一些其他的语言现象。但是,这些理论中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对它们一概否定并不科学。而且,后天环境论在研究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研究和他人的批评,不断地修正、发展自身的理论。从机械模仿说到选择性模仿说,从强化说到中介说,都在不断增加和补充一些新的内容,不但为这一传统学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一些新理论新学说的形成提供了很多营养。

 

再来看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和后天决定论完全相反,它强调人的先天语言能力,强调遗传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其内部较有影响的两大理论是先天语言能力说和自然成熟说。

第一,先天语言能力说。

先天语言能力说主要由乔姆斯基提出。他认为决定人类语言的因素是先天遗传的语言能力,亦即先天的、内在的语法规则系统。这种规则系统是在有限的基本语言素材基础上,通过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的复杂加工而得,不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儿童根据这些规则就能产生和理解大量的语句,包括他们从未听到过的语句。

总的说来,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儿童获得语言的过程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力的,注意到了儿童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而不是像后天决定论那样,把儿童看作是只对刺激做出反应的被动模仿者,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进步。所以,这一学说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但同样,乔姆斯基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充分验证,LAD还只是一个假设而已,更有史莱辛格对儿童生来具有LAD提出了反证。而先天语言能力说过于低估后天环境的作用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自然成熟说。

自然成熟说是由勒纳伯格提出的一种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他以生物自然成熟观点来说明先天语言能力。他特别强调语言发展的先天基础,认为生物的遗传素质是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在他看来,人的大脑具有为其他动物所没有的专管语言的区域,故语言为人类所独有。另外,勒纳伯格还提出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他认为,语言既然是大脑成熟的产物,必然有个关键期,约从2岁左右开始到青春期(11、12岁)为止。当大脑功能的成熟达到一种语言的准备状态时,只要有适当的外在条件的激活,潜在的语言结构状态就转变成现实的语言结构,从而使语言能力得以展现。

语言发展关键期学说可以解释诸如成人与儿童之间语言学习能力的差异等问题。但勒纳伯格的自然成熟说也否定了环境和语言交往在语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忽视了后天环境的影响因素。另外,关于语言的关键期究竟在几岁?关键期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关键期之后LAD是否不起作用了?都些是热烈讨论的问题。

先天主义理论可以解释语言获得过程中的许多现象,比如句子的结构性、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儿童获得语言过程中惊人的一致性、否定证据、学习速度等。但先天主义理论也有其缺陷。很多方面还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总的说来,先天决定论考虑到了儿童自身的内化因素——遗传因素,但同时,由于和后天决定论背道而驰,明显忽略了环境和学习对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影响。

 

最后,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后天环境论强调后天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而先天决定论突出的是先天因素的作用。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在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之外又提出了由其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个语言赖以依托的第三者认知结构,提出了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第一,皮亚杰的认知说。

认知说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发展,认为认知结构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语言结构随着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儿童的语言结构具有创造性。儿童的语言能力仅仅是大脑一般认知能力的一个方面,即许多符号功能中的一种,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既非环境所强加、也非人脑先天具有,而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皮亚杰学派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但过分强调认知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础,而忽视语言发展对认知发展的反作用,不免带有片面性。

第二,规则学习说。

布朗、弗拉瑟、伯科等学者提出的规则学习说是在乔姆斯基和行为主义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儿童语言发展理论。规则学习说认为,儿童具有一种理解母语的先天处理机制,而这种机制主要是一种学习和评价的能力。儿童学习母语是一个归纳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演绎的过程。儿童的语言学习主要是对规则的学习。

规则学习说强调儿童的语言学习有先天能力的存在,认为儿童学习语言的先天能力中,不包括语言的普遍特征。结合了行为主义和乔姆斯基学说,相互补充。

第三,社会交往说。

社会交往说是布鲁纳、贝茨等学者的理论主张。他们认为语言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功能。

规则学习说和社会交往说都还是较为年轻的有发展潜力的理论。但这两个理论的研究工作还不到位,所累积的材料也很有限,因此其学说的系统性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上述三种语言获得理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可取方面,但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都未能对儿童语言获得做出完满解释。总的来说,语言是具有一定遗传素质的个体在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和人们的语言交流中,以及在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儿童语言富有创造性,但模仿与学习在语言获得中仍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选择性模仿可能是语言获得的重要途径之一。强化理论不能解释语言获得的全部事实,尤其不能完满地解释语言的创造性。乔姆斯基的先天能力和先天语言获得装置假设则更是缺乏事实依据的理论观点。皮亚杰学派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说明儿童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但过分强调认知这一因素,形成了“单向”影响的看法,未免过于片面。因此,各种有关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纷争势必还要继续持续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牛仔很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