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亮的“烤乳猪”
(2017-09-20 15:15:13)
标签:
烤乳猪李水亮陕菜朱立挺 |
分类: 美食天地 |
李水亮的“烤乳猪”
李水亮是一个典型的关中厨师,淳朴,善良。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厨师界是一个低调的高手。但他的绝活可是高大上的。说出来馋坏你,“烤乳猪”!
这道菜是个古菜,源自于“周八珍”中的“炮豚”。可谓历史悠久,声名远播。在过去,能吃上这道菜的基本上是王侯将相,达官贵人。古代的食礼要求很多,什么阶层吃什么菜,不能乱来。
据《周礼·天官·膳夫》记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珍用八物”。东汉的郑玄对这“珍用八物”进行了研究,其中之一就有“炮豚”。只是《周礼》中只提到名字,却没记录制法。还好在《礼记·内则》中有详细的介绍。翻译过来是这样的:将仔猪宰杀,掏空腹腔,用香枣填满,再用芦苇将猪缠绕包裹,再涂一层加有细草的泥巴,放在旺火上烧烤,这个技法在古代就叫“炮”。意思是将食材固定,并吸收烟熏过程中特有的味道。待“炮”熟后,剥去泥壳,净手后搓掉皮上的薄膜,再将稻米粉调成糊,沫在仔猪身上,一定要均匀。晾一下。将小鼎中放入动物膏油和香料、调料,再将挂糊的仔猪浸入膏油中,不能外露。接下来将小鼎置于一个盛水的大釜中,釜中的水不能高于小鼎,以防水溅进小鼎破坏味道。下面就简单,盖上盖子,添材烧火,三天三夜后才能熟。如此之久,既可使调料味充分吸收,又可以防止外烂里生,而且保持了猪形的完整。制熟后,吃的时候要蘸上醋和醢(肉酱)才有味。所以,这样的食材,这样的工艺,那时的普通百姓怎么可能吃得上啊。
用现在的角度看,那时的火力和器皿与现在比差远了。三天呀,把人等得毛焦火辣的,现在人怎么可能接受啊。
这道菜源于陕西,已数千年了,时过境迁,因为烹饪技法、烹饪工具的进步,现在与古法制作出来的味道已相去甚远了。现在的制法,工艺更复杂,调料更多。而且在历朝历代无数的烹饪大师的继承发扬中,不断地融入自己的想法,不断地改进,味道已远非古时可比了。先将仔猪宰杀洗净掏去内脏,抽出扇骨和排骨,从头部两边挖出猪脑,用料酒涂匀内膛,分数次涂汾酒、豆腐乳、芝麻酱及相应的调料,待腌制入味后再用专用的工具和烤炉烤制。当然不用三天三夜,几个小时就可以了。至于味道怎么样,就要看厨师的水平了。各个环节的手法如何运用,火候怎样观察掌握,调料如何配比,都是这道大菜成功的关键。
二十七年前,在西安,“烤乳猪”这道大菜是高档筵席上的主菜。“和平餐厅”可谓独擅其长,因为该店有个老师傅韩忠俭做这道菜是一绝。而李水亮师傅继承了韩大师的衣钵,还专门到广州等地学习借鉴当地技法的长处,回来后,加入自己的体会,使这款大菜更为完美和独特。西安一些高级宾馆举办宴会时,往往特地邀请他前去指导或制作此菜。
李水亮凭借“烤乳猪”在陕西餐饮界也是独步江湖凡二十余年。这话不是我说的,是老一辈饮食文化学者王明德先生的评价。《吕氏春秋·本味篇》说过:“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简单地说,就看厨师个人悟性和修为了。李水亮师傅就是这样一个身怀绝技,成竹在胸的高手。虽然口弗能言,但志却能显。
我们时常在一起雅聚,说说话,小饮两杯。可从来没听他说过他的这个绝活,做人太低调了,太朴实了。但喝酒却是很爽快,端起杯,不多话,你还没喝他先干了。真希望李师傅哪天一豪爽,重新操刀,做一次“烤乳猪”,让我等也享受一下人间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