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小三效应’告诉我们:“早期教育”不是“提早教育”
标签:
小三效应丰富孩子相关经验早期教育提早教育前书写训练 |
分类: 我的摘抄本 |
早就有研究结果表明,‘提早教育’的结果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在这里只能用自己的话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了。所谓的小三效应也是针对小学前这一阶段,父母提早,大量地让孩子学习写字、认字、算数的做法,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孩子所呈现出的一种状态!
我们很多父母都听过“最佳期”、“敏感期”、“关键期”、“最近发展区”这样子的字眼儿,并理解其含义,教育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情,否则“事倍功半”!
比如:美国一研究所对一同卵异生双胞胎(双男)进行长期的不同手段的实施教育,并追踪报道实验结果。94年的时候,便得出相关结论。其中一项实验是这样子的:一个男孩儿在六个多月的时候便训练其爬楼梯,另一个男孩儿不对其进行任何训练,而到了这对双胞胎一岁多的时候,进行长期训练的男孩只比没有进行相关训练的另一个男孩早了几天掌握爬楼梯的技巧……
当然,还有很多如生物学家的研究结果:小鸡在出生的头几个小时有追随母鸡的能力,如果在这一敏感期内不让刚出生的小鸡见母鸡,那小鸡便永远没有‘找妈妈’的本能了……
等等……所有这些对“在适当的时候进行相应的教育”的阐述,使得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在内,都觉得“一定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我们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由“树大自然直”一下子变成了“过度关注”……当然,这只是我自己对现状的一点点理解,也可能是误解!
但现状是这样的:近几年幼儿园小学化的程度相当严重。
还有很多兴趣班(首先说明,不是说兴趣班不好,有些兴趣班开办得非常好,只是多数兴趣班还是以家长的口味为重,‘提早教育’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得到家长的反馈却是相当好的,这也让更多的家长也加入到了一定要送孩子到‘能学到东西’的兴趣班的行列……)很多兴趣班都会找来相关的理论,提及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理论都是对的),但做得对不对,是否科学正确,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还有学前班……摆明了就是让五岁多的孩子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生意好得很哦’!因为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会担心宝宝上了小学后会跟不上……提前学习小学一年级的内容,确保孩子上小学不会落下!这也许是关心孩子但不是很深入了解早期教育的父母都会有的想法吧,或者说,除了提前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外,做父母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能够帮助孩子度过上小学的这一阶段。
‘敏感期’、‘最佳期’……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不在适当的时候做应做的事儿,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以后要用很多倍的努力才能弥补、甚至错过了就再也不能弥补了的情况……但它还告诉我们另一点:在不得当的时候做不应该做的努力,即使用很长的时间、用很多的精力,但结果不一定会更好……
“小三效应”也告诉我们,提早教育的后果是怎么样的。
在幼儿园阶段学习小学的知识内容(如拼音、写字、算数等),孩子到了小学后,的确会表现出很好的状态!——有自信、什么都会、没有给落下,甚至是班上的前几名!考试几乎都是满分!家长看了孩子的这一状况也一定很开心,认为提前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使得孩子‘如此优秀’!
但实际上,小三效应,即是指到了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孩子所表现出的一种学习状态。
由于小学的内容在幼儿园(学前班)时学过了,因此孩子学起来是不费力的。也会因为内容都学过,再学一次也没什么意思,而使得学习时积极性不高,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但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还不能够通过考试反映出什么,因为小学一二年级的内容都是很简单的,考试打个满分还是很容易吧!(想一想,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够学得会的内容,其实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内容是很简单的)。
可是,两年的时间没有认真听,好好思考,学习习惯没有很好的建立,甚至会有“我不怎么学也都会呀”这样的心理……到了三年级的时候,幼儿园里所教援的知识内容用得差不多了,并且,幼儿园(学前班)里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也不可能完全与小学的一样!有一些需要一、二年级知识基础的新内容出现的时候,孩子多会不能很好地理解(基础不够扎实)。这时再想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其实是很难的事儿了。小学一二年级,正是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呀!
相信很多小学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聪明的孩子就是聪明,可能学习成绩在小学一二年级不怎么突出,但学习能力强,理解力好,三年级后更显优势……有些孩子虽然提前学习后会有一定的‘效果’,如认字较多,算数很快,但三年级后,这些靠提前学出来的孩子,还是不如‘学习能力强’的孩子!
也不知道自己将“小三效应”说明白没有。
简单地说一说,就是指:提前将小学内容拿到幼儿园阶段来学习,使得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重复性地学习同一内容。看似孩子学习不费力,但易引起学习习惯的培养没有很好地养成。另外,在幼儿园阶段,应该得到发展的如社会性交往能力、自主性(自发性)、自我服务能力及意识等因被‘学习小学知识内容’占去了,也没有很好的发展,而最终是好心办坏事,误了孩子呀……
我们再想一想,五岁多的孩子都能学会的小学内容,为什么到了小学阶段就担心六、七岁的孩子学不会呢?其实‘五岁学七岁的知识’和‘七岁学七岁的知识’能一样吗?为什么不让五岁的孩子就过五岁应该过的生活,而让五岁的孩子一定学七岁那些相对很费力的内容呢?
因为我们都还对早期教育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好,因此常会出现“钟摆式的教育”现象,就是“非此即彼”的错误态度和做法。了解过“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便时刻都要‘抓紧时间,加强教育’……这是一种极端!
知道‘提早教育’的后果‘小三效应’,便不对幼儿进行任何知识内容的传援……这是另一种极端!
‘小三效应’告诉我们,要孩子在生活中学,学的效率快,理解能力强……但不是‘提早教育’。
再说一说关于为上小学所做的准备吧。如果大家看了上面的文字而认为:“不要教孩子任何知识内容”……那也是不正确滴http://bbs.szhome.com/face/13.gif哈哈,糊涂了吧,上学前班提前学习小学的相关内容也不对,不教孩子小学的相关内容也不对……那要怎么做呀?越说越糊涂
在这里,想对一些九月份以后出生的宝宝妈妈说句话:九月份以后出生的宝宝,上小学前有“不够年龄但一定上小学”或是“年龄不够国家规定,上不了小学,那要上学前班还是再上一年幼儿园大班?”的两种选择和困惑。前段时间也在QQ群里简单地和姐妹们聊过这方面的建议。其实,怎么样都可以的。九月七号出生滴,差几天到上小学的时间,就是上了小学也是没有问题滴。如果不上小学,那么是上学前班还是再上一年大班呢?
建议以“培养宝宝的学习能力”、“培养宝宝的学习兴趣”为主。
“会写字”和“具有学习写字的能力”是两回事儿;
“能写字”和“对写字有兴趣”也是两回事儿!
写字:大班时幼儿园会引导幼儿写字,但为‘写字’打的基础是从小班就开始准备的。幼儿写字有两个基础做准备:一个是幼儿的小手肌肉发育成熟,即拇指食指间虎口那边的“弧形肌肉”发育成熟,幼儿握笔才更好,不会因小手肌肉没有发展好时长时握笔而使幼儿对写字产生抵触心理。另一个基础就是‘手眼协调’!如能将点、线很好地连接等!
训练‘手眼协调’比如:小孩儿自己端汤、拿勺吃饭、系鞋带……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训练。(有拼命三郎一样追着喂宝宝吃饭滴家长,现在可要好好想想了,喂饭不但家长累,还会阻碍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减少其锻炼的机会,想一想,每顿饭算半个小时,一天三顿饭,一年喂饭下来孩子便少了‘365*3*30分钟’灵活小手的时间哦,用勺子的姿势刚好是握笔的‘三指捏’哦,自己吃饭的孩子小手灵活动性更好,更喜欢写字画画多动手……)
上面说的是生活中的做法,在幼儿园里,我们鼓励孩子画画,玩游戏卡片(点子游戏、连线游戏卡等用笔一类的游戏卡片)穿珠游戏等……我们叫做‘前书写训练’!
另外,如果没有认字这一环节,对所写的这个字没有理解其含义,那么练写这个字也是没有意义的,写一百遍也白写!另外,关于教认字的内容,也应该是孩子生活周围有的,能用到的,才教的有效,否则,学认了,没有运用的机会,忘的也快呀!
还记得前面所写到的“教的大底线、大原则”是什么吗?
不让孩子不喜欢学的基础上,教孩子学知识!不能因为要让孩子多学写字,而让孩子失去了对写字的兴趣!如果在教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破坏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持续性,那还不如不教。
现在孩子可能会因为无力反抗而被迫地去学写字、被迫地去完成某个任务。孩子也的确可以在‘加强教育’的情况下达标!可是,这可能会让孩子失去真正的动力,失去持续学习的动力。也就是说:我们在的时候孩子会这样做,等没有人‘逼’的时候,没人在身边的时候,孩子便不会那样去做了……在老师家长的指引下能够学习,以后老师家长都不在的时候,孩子仍能持续性地学习,这才是有效的教育。这也是纲要中所提倡的“终身学习”的内涵之一!
东西好不好,没有绝对的标准,就只是人心里的评量!我们做事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带进去,做父母的应该做好“支持者”的角色。比如:玩比赛,输了就是这次输了,输只是个事实,并不是什么不好或是丢人的事儿……但实际生活中,很多价值都是成人给孩子的,因此,要给到孩子好的、正确的价值观。
输了就输了,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往往是成人给了孩子评价:输是不好的。玩游戏也好,比赛也好,输了,没有赢,就只是个事实,如果家长能够让孩子明白‘输了,没有赢’只是个事实,是个结果,没有“输就是不好的”,“赢就是好的”这种成人已带有的评价标准,相信孩子也就不会有太多的情绪上的反应了。我们家长可以这样做:没有感情色彩地说出“这次你输了”“这次你赢了”……之所以不带情感地只是描述这件事儿,就是不想加以成人的评价,将成人的评量标准给孩子。
输给最在意的人和输给别人的感觉一定是不一样的哦。大家能够理解得到吗?四岁多的宝宝输给了妈妈,妈妈说“你输了”,但宝宝的感觉却是“我输了,所以妈妈不爱我了,妈妈不要我了……”不要让孩子养成“输不起”的习惯。
我们在幼儿园里会和宝宝们玩“相邻数”的游戏,如8的好朋友,和8挨着的邻居是谁呢?(7和9)还会和宝宝玩“100以内任意数的好朋友是谁”的游戏?但,到了小学,才由小学老师帮助总结:“相邻数,就是比它多一和少一的数!”像这种概念性的内容,我们是要提供相应的经验,让幼儿感知和理解,但不是要孩子背出“相邻数,就是比它多一和少一的数!”
再用认字和算数来举例子,说明在幼儿园阶段应该‘教’到什么程度!
丰富相关经验很重要,如果是在美国上小学,那不用学习写和算也是没问题的。那儿的孩子都不会的。但在中国,在深圳上小学,周围的环境不同,孩子的能力及所掌握的知识量不同,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要为孩子准备多少相关知识经验的事儿了。如果你周围的孩子会认五百个汉字,那么起码我们要让自己的孩子会认一两百个常用的简单的汉字。
不一定要孩子处于认得最多的高段层次。但一定不能让孩子处于知识量低下的层次。应该让孩子的知识量处于中间层次才好。请注意,是“知识量”处于中段层次,不要太上,也不能太下。但“学习能力”一定要处于上段层次,要让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强,学习的效率更高,并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有学习的能力和内在动机,即有学习的欲望,是为了自身提高而自发性地去学,不是学给家长老师看的……到了小学也好,中学也好,老师都会以中间那批孩子为主的。末段孩子易被老师“放弃” 。
“丰富孩子相关的经验”比“直接教概念性的知识”更重要,学习更有效。
有个故事,粘过来看一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