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蛛丝马迹”中“马”是什么?

(2009-09-25 16:42:07)
标签:

丰木色子

蛛丝马迹

灶马

分类: 【文史常识】

    “蛛丝马迹”是一个常用的四字成语,我翻阅了网上不少出处,大多解释为: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现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出处:清朝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蛛丝马迹”中“马”是什么?

 

    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导性的解释,令不少人以为这“马”乃骑着的大马,非也。

 

    此处的“马”并非真正的“大马”,而是昆虫中的“灶马”。灶马也叫灶螽,身体粗短,背驼,触角较长,翅膀已退化。后足发达,会跳跃。常生活在灶前等暗湿的地方。它的生活习惯是白天藏在灶间附近角落缝隙等适于隐蔽之处,夜间出来在灶上及周围寻找暖和处避寒。《酉阳杂俎》:“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故蛛丝马迹,也可写作“蛛丝虫迹”。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七十九回:“蛛丝虫迹,屋漏蝙涎,不即不离,有意无意,其妙如何”。 

 

 注:登于《山东商报》人文一周博客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八日


       http://img.users.51.la/1982039.asp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