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又瞎想了 |
最近看了 杨绛先生写的《我们仨》,她朴实的叙述中却饱含着浓厚的情谊。在最后的附录中,还收集了几篇她女儿圆圆在病中写的回忆文章和给钱锺书夫妇的信,看着这潦草的字迹,让人更加感动。原来读信的感觉是如此美妙,不禁勾起了我的回忆。在小学5年级的时候,我回到了天津。临行前,和朋友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一定要写信联系。一封封问候的信件,帮我走出了初来天津时的孤独、寂寞和诸多的不适应,那时的自己并不懂得珍惜信件,将它随手一丢,经常是妈妈帮助收藏。后来,自己长大了,懂得了欣赏和珍惜每一份感情,同学寄来的信都会一一收好,因为我知道,这是自己的财富。直到大二的时候,网络进入了我们的生活,所有人联络的方式好象都变成了邮箱和QQ号码,“地址”已经不再是我们需要联络对方的必须条件。我已经很久没收到信件了。现在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过去的书信、电报、电话,现在的短信、E-MAIL、QQ、MSN、博客,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给我们带来了更快节和便利的生活,可有时想想,最原始的那种感觉却消失了。就像是现在我们吃的食品,生产方式先进了,规模增大了,生长周期缩短了,产量提高了,品种更好了,可最重要的口味却越来越淡了。现在出生的孩子该不知道收信的感觉是什么样子吧。更不明白“见字如面”的真切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