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家孩子藏过你的东西吗?

(2008-11-07 10:48:42)
标签:

杂谈

分类: 耕宝成长录

事例某天,耕妈带着耕宝去看中医,看完把耕宝送回幼儿园,然后回家煎药,走到家门口,发现钥匙不见了。我很奇怪,昨天明明放到包里的啊。没办法,只好打电话让耕爸回家送钥匙。耕爸急匆匆赶回来,顺便教训了耕妈一通:马虎不仔细丢三拉四到处乱扔东西没有计划性……

耕妈很郁闷的回到家里,翻箱倒柜找钥匙,桌面、抽屉、犄角旮旯,考虑到耕宝玩钥匙的可能,甚至耕妈把冰箱、微波炉都拉开瞧了,把床铺都翻了一通,仍然一无所获。耕妈很郁闷,开始努力的思索是不是丢在单位了,坐下来冥思苦想,不对啊,昨天回家明明是自己开的门。突然灵光一现,跑去掀起耕宝自行车的车筐盖,果然,耕妈的钥匙乖乖在里面躺着呢! http://www.jnjwy.net/web/images/smiley/msn/confused_smile.gif

下午把耕宝接回来了,耕妈偷偷的把钥匙放回车筐去,招呼耕宝:“耕宝,妈妈的钥匙不见了,你能帮妈妈找找吗?”“行”,小人还真帮忙,到处找。耕妈在耕宝身边絮叨:因为找不到钥匙,进不了办公室,妈妈今天上班只能站在楼道里,因为找不到钥匙,妈妈进不了家门,所以要等你们先回家,妈妈回来的可晚了,站门口等你们可冷了!找了一会,人家罢工了。没办法,耕妈把宝儿带到车筐那里,掀开,做惊喜若狂状:啊,在这里呢!回头问小人儿:它怎么会跑到这里呢?小人儿不说话,往耕妈身后缩,嘿嘿笑!耕妈严肃的告诉耕宝:妈妈的钥匙是不可以玩的,丢了找不到了,妈妈就回不了家了!

至今,耕宝没再动过妈妈的钥匙,不知道是教育起作用了,还是对我的钥匙失去兴趣了!

对策耕妈隐约记得看过一本书上,有关于孩子藏东西的事例介绍,特意翻找出来给大家共享。

在生活中,大多数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她)会开始寻找“看不见的东西”,玩藏东西的游戏,这就说明,儿童此时已经开始有了“客体永久性”的概念。

  客体永久性的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的,指的是我们关于客体基本性质的内隐的常识信念。例如,我们知道:各个客体都是相互独立的物理实体,共存于同一个空间;不管有无生命,客体的存在独立于我们与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独立于我们与它之间所可能存在的各种心理联系。因此,我们能区分施加于客体的动作 (如看到、听到或触摸到它等)和客体的物理存在,即便失去了与它的行为联系,但我们并不认为它会自动消失。我们也知道,即使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客体仍可能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总之,成人拥有一个不言而喻的客体观念,知道其他客体与我们一样真实和“客观”,都是在共同的空间中占据一定体积的存在物;客体的存在和行为,均从根本上独立于我们与它们之间的知觉和运动联系。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最初的婴儿分不清自我与客体,客体对儿童来说只是忽隐忽现的不稳定的知觉图像,儿童不了解客体可以独立于自我而客观地存在。儿童只认为自己看得见的东西才是存在的,而看不见时也就不存在了。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这就是皮亚杰所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的建立标志着儿童已把主客体分化开来(年龄约在1周岁),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即从以自我为中心变为把自己看成是无数客体中的一个。

所以,如果您的宝宝出现了藏东西的行为,请不要呵斥他们,强迫他们吧!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行为体验实践发展自己的概念。您要做的是告诉孩子,什么东西是绝对不可以动不可以藏的,或者您可以陪孩子做做藏东西的游戏。耕妈和耕宝曾经把橡皮泥捏成很多的蛋,玩复活节“寻蛋比赛”的游戏,耕宝有一个阶段对这个游戏乐此不疲,这个游戏也陪伴妈和宝度过了许多的快乐时光。现在耕宝不再玩这个游戏了,我相信,宝已经顺利的度过了那个成长的阶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