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未读过张爱玲,虽然介绍的文字看过很多,但不知为什么从来没想过去读一本.
一日去青铜书店照例购来一大箱子书,交钱的时候,忽见收银姑娘的身后翘出一朵红来,待姑娘低头找零钱的当儿,我看见书架上蔟着两本书,大红的东北常见的花被面,被印到整本书上,我因为曾有过一本一模一样的笔记本,所以看上去非常喜欢,请姑娘拿下来给我看,才知道书架上的这两本书,原来是一本的,一面正面一面是反面,或许书店姑娘也喜欢大红的那一面,或者为了吸引眼球才那样放的吧?想也没想就买下了.
这本书就是张爱玲的<小团圆>.也是我有的第一本张爱玲的书.
拿到手里仔细看,其实封面比封底虽然素了些,只是把东北大红花被面缩了图放在版面上半部的中央.但是整体的感觉是很好的.
回家放在书架上一直没顾得上读.
每天早晨我去健身,我都带书出去,在健身房跑步机上我都是快走50分钟,这时我是看外语书,因为不用动脑子,简单重温增加记忆就好.健身之后总是大汗淋漓,不敢这样出去,总要等汗消了出去--这等待的时间不是写点东西就是看本书.这几天看到晨光里的树木非常好,想若拣本好书在穿过花木期间时读,更是一种享受.我从爸爸那继承来的俩习惯:健身和读书.这是非常享受的人生乐事.我走到哪里都不会丢的两个习惯.却自己也奇怪:为什么就没想起去读张爱玲呢?
不管怎么说,现在开始读了.也许以前读到的那些介绍张爱玲的文字多少还是给我一些影响.我带了这本<小团圆>的时候,还特地带了一包咖啡,我想:去健身房的路上肯定是读不完的,健身时读是很对不住这个作家的。可以健身后到图书馆,一面喝着咖啡一面读。
于是,健身后我就到图书馆坐下来,伴着咖啡的浓香,开始读张爱玲。
开头一页写得很好,读了有感觉,也心动.到第二页第三页便读不动了。
可能我自己也写作的缘故,读小说时总也不能完全地去享受那个笔下的故事。常常是先看看结尾,来判断是否值得读全书。本来对张爱玲我不想这样,我还是希望以一个全部的读者心境从头读到尾去分享她的故事的。不料前面看不下去,也不失望,就从中间找了一段有吸引力的地方在图书室看完。剩下的前半部,今天早晨把它们读完了。
张爱玲的文字功力实在高。通篇除了叙述故事,所有的“议论”(几乎没有大段议论)和心理描写都简练深刻一针见血。她是在美国写作,而汉语被她使用的那么精到而“节俭”,一个字一个字就如一分钱掰成几半花,花得处处都磁石都值得,都用得恰如其分,极其到位。这样的文字功力是建立在古文基础上的。所以,现在的文章,文字没有这样被用的炉火纯青的,可能和现代人古文功底不深有关。
先是被这样的文字震动。而小说中的冷漠和阴凉的气氛不是我喜欢的,尤其是那段描写九莉在美国打胎后用马桶冲掉的一段,那冷冽的文字营造的氛围令人不寒而栗。
。。。我还是希望当今的女孩子们去读一读这本《小团圆》,对品味人生有所帮助。
最后,印象最深的还是书的封面和封底的设计.很美.就是有一点点纳闷儿:张爱玲的书怎么会想到用东北大红花被面的图案?让人乍一看还以为是萧红的作品集出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