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那些孤儿 我的心就疼
明天去海口,专门去文昌爱心孤儿学校看望那些孤儿.我的心里一直牵挂着前年我们走访过的几个孤儿,那时侯我们在中华孤儿帮困中心的创始人李峰的带领下,走村串巷找到了几个孤儿.
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兄弟,他们的父亲酗酒,导致母亲杀父,而当时只有五岁的哥哥亲眼目睹了母亲杀父这一幕,那一幕留给这个孩子的不仅仅是从此他和弟弟成了孤儿,而是永久的惊恐和绝望.
那天,我们给哥俩买了些吃的,坐在路边和他们聊.他们的眼睛不敢看任何人,我们尽可能让他们觉得熟悉和亲切,但是,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打消他们眼里的冷漠\自闭\无助以及深深的忧伤......是不可能的.这些孤儿的教育和心理问题,不是一个人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这是一个社会工程.李校长说的对:多一所爱心学校,社会就少一座监狱.他也用他二十年的实践探索着一条解决孤儿教育的道路,历尽艰辛......
记得那天,李校长带着我们从早跑到晚,一个村一个村的找.因为语言不通,我们常常跑了冤枉路,走的脚都痛了.而李校长这么多年却是经常在这样的乡间小路上为寻找孤儿奔波.我们走那点路实在不算什么.
去找最后那两个孤儿时,我本打算结束海南之行回去了,因为第二天是圣诞节(2005年12月24日),我答应大明回去和他一起过的.可是,那两个孤儿没见到,我心里还是放不下,李校长说已经找到点线索了,可能去他的婶婶家了.我就决定晚一天回去.当时有个朋友还电话里批评我说:"你太投入了.你只不过是创作嘛,费那么大劲吃那么多苦投这么多时间做这些琐碎事太不值了...." 当然这批评对我无效.因为当我面对这样的群体的时候,只会想尽力为他们做点什么,哪里会想值不值呢. 这大概是本能吧?每个人都会这样的,那个朋友只是没有身临其境而已.
一晃快两年过去了,海南的情况已经有了很大变化.李校长告诉我,我们走访过的几个孤儿都已经摆脱了失学状态,目前已经到他的爱心学校读书了,不仅如此,文昌市已成为全国唯一一所无失学儿童的城市.我真为他们感到高兴.
今天下午,和大明去百酿蜂业公司搬回了徐连宝和陆浩夫妇的"爱心"--一大箱象征勤劳朴实的蜜蜂玩偶,他们让我带给孤儿们,算是一点心意.
之后,我又到商店买了本子,水彩画笔和一堆吃的东西,明知道这些东西可能会超重,可还是忍不住买,就觉得那些孩子都是自己的一样,虽然有的我没见过面,但是,我心里都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了......没办法,我批评自己是母爱大泛滥,应该理智点,多思考,把剧本完善好...可还是一边批评自己一边想着孩子们一定喜欢和需要这些东西,不一会儿购物车就涨起来了!
这不刚刚把东西打好包,就跑到这里歇会儿,不知不觉写了一堆文字,全当是流水帐,不再改和润色了.想到明天就见到那些孩子,心里有点激动,但还是心疼.因为李校长告诉我,对孤儿的教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们的特殊经历导致我们社会对孤儿的教育仍然任重而道远.所以他建议我不要急于开机大动干戈,而是潜下心来体验生活--这样才能更好地完善剧本创作.
做一部真实深刻反映孤儿教育的作品,这是我作为一个作家和导演的职责;关心和关爱这些孩子,是我做人的责任.我们呼吁社会去关爱孤儿,自己更应当尽力而为,不辱使命.
我不会忘记那一双双我采访过的孤儿的眼睛,每每想起我都心痛.
他们是我的孩子,也是你的孩子,他们是全社会的孩子!朋友们,别忽视他们啊,别漠视他们,用心用爱用智慧去培育他们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