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从我做起 ——聆听蔡迎旗教授《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讲座有感
(2016-12-01 19:54:0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情况 |
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从我做起
——聆听蔡迎旗教授《高质量的幼儿教育》讲座有感
安庆市四照园幼儿园
蔡迎旗教授关于《高质量的幼儿园》的讲座,精彩犀利,直击现实问题。敢言他人之不敢言,敢想他人之不敢想,颇觉酣畅淋漓,震撼内心。中国幼儿园教育的质量是不高的,这一点我们忧心却又常常感到无奈。虽然国家慢慢开始重视,但历史的积弊常常让我们基层的园长、教师们感觉前路难行。师资力量薄弱,政府的不作为,幼儿教师待遇的低下,教师队伍的流失……慢慢的,我们的理想幻灭,我们的激情退却,随大流,混日子,过一天算一天,对未来没有展望,对发展没有希冀,是很多幼教工作者尤其是薄弱园、农村园教师的生存和发展现状。
我是合肥幼师的毕业生,毕业迄今二十年。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幼教人,我毕业分配到安徽省一所省级示范园——安庆市墨子巷幼儿园。在这里,我没有感受到蔡教授说的种种幼儿教育怪状,专业也一直在顺利地成长着。努力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学习,获得很多人的帮助和机会,也获得很多的回报。以为幼儿教育的质量还是很好的,直到我到农村支教的那一年,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那是一所农村园,只有一间教室,没有任何城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设施。三四岁的孩子都统一坐在小学的那种书桌上,腿都不能够碰到地上。课程设置谈不上,小学剩下的书本就是课程。另外加上一些拼音、数字的书写,户外的放野马,就是幼儿园的课程了。我去了以后感觉很惊讶,问老师怎么这样上课?音乐、美术、户外体育游戏怎么不安排?学校的回答是——没有教师。我无言以对,只能默默自己来做。没有美术教材,我带来儿子的手工书,美术涂色本以及手工材料,带孩子上美术课。没有钢琴等音乐设施,我带来自己家里的电子琴,让学校好歹有了琴声。户外活动,我想办法带孩子做游戏,因地制宜用自然的资源作为游戏的材料,不用花钱购买却又能够达到教育的价值。老师们说:“汪老师,这一届孩子有福了,可是你走了又怎么办呢?”这一句话,让我心里沉甸甸的,是啊!一人之力,螳臂当车,杯水车薪,怎么办呢?
2011年支教结束,我向教育局提交了帮扶薄弱园所的申请,教育的高质量,从”“从此,我走上了教育均衡发展帮扶之路。
首先,我梳理了各种幼儿园不均衡的现状症结之所在。集中表现在各级各类幼儿园管理水平发展不均衡各级各类园所师资水平发展不均衡。
其次,针对各种幼儿园实际情况找出针对性的对策并进行实施。
一、规范办园的思考:
对于农村园,推行科学安排一日活动是重点,在此基础上,引进游戏化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同时利用讲座、推门课、园际交流、观摩研讨、赛课、名师示范课等形式,进行师资培训;利用农村资源创设户外活动区域,形成独特的农村园特色等,逐步推进农村科学保教的实施。
对于学前班制的校办园,我推行科学幼小衔接;对于师资力量相对较好的薄弱园所,我就引导教师做教科研,支持教师专业发展达到更高的层次。有的放矢、逐步但坚定的推行科学保教,是薄弱园帮扶中的有效工作思路和方法。
规范办园在很多方面还有更多细致的要求,在帮扶推进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针对园所的发展情况及时做出做出科学、规范的调整。
二、特色发展的思考
每所幼儿园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如何发现自身的优势,形成自身发展的独特路径,是薄弱园帮扶的重难点。
1、学前班制的校办园,做好幼小衔接是它的特色发展之路。
由于幼儿园数量不能满足入园需求,尤其是在边远地区,学前班就成了学前教育的重要补充。幼小衔接是整个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习惯养成、心理过渡、课程衔接都是幼小衔接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所对于此的科学认识和重视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前班幼儿的发展。在学前班制的园所中,幼小衔接很大程度上就是小学一年级知识的传授。教师们缺乏科学幼小衔接的意识和相关认知,所以,我们在进行意识引导的同时,要根据园所师资水平和个人的能力特点,找准突破口,形成特色。比如,华一小幼儿园部分教师擅长手工制作和语言教学,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带领教师们开展阅读方面的幼小衔接活动,包括诗歌教学的一课三研,故事教学的同课异构,讲述活动的教玩具设计等。与此同时,省级课题《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玩教具的设计与应用》通过省级立项,玩教具设计《前阅读系列教具》获得迎江区首届教玩具一等奖。华一小幼儿园沿着这种发展思路,在幼小衔接方面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园特色。
2、基于农村资源的园本课程开发,是农村园的特色发展之路。
(1)基于农村自然资源的农村园本课程开发,成为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例如,我帮扶的迎江区长风乡中心幼儿园利用园所四周的荒地,开辟了种植园和饲养角,借鉴城市幼儿园区角的方法让孩子种植、养护、观察、记录。得天独厚的天然草场,我将之设计成了促进孩子发展的八个户外游戏区域。废旧轮胎、竹竿、木头、竹篾、麻绳、稻草、草席、篮子、木板凳等随处可见的本土资源也被设计制作成了跳房子,滚铁环,抬轿子,踩高跷等民间游戏材料。毛豆、豌豆、蚕豆等农产品,周边的山山水水也都是课程开发的对象……将资源充分应用,灵活变通,是我们农村园本课程开发的思维方向。
(2)农村的家长资源也是我们园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
农村的家长,虽然在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上比不上城里的家长。但是,他们职业的自由性、差异性、还有农村的特色性,还有他们的淳朴和勤劳吃苦的本质,都是我们园本课程开发考虑的条件。务农的家长的农业技能,务工家长的各项技术,甚至全职妈妈,都是农村幼儿园园本课程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因此,我们发动了家长志愿者活动,根据家长的能力水平、知识结构、时间安排、职业特点等进行分类。让他们成为我们园本课程开发中重要的资源。
第一类是生活的辅助,让赋闲在家,全职妈妈等参与到我们生活课程中来,辅助我们的老师进行生活的照顾和管理。让家长们学习好的教育理念,也借鉴他们在家里好的管理孩子生活的好做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第二类的家长素质较高,拥有较多的资源,也有比较好的素养,这样的家长,我们把他引进到课堂中来作为主教或者助教的角色,例如,走进养鸡场,参观草莓园,蘑菇种植基地,学习手工缝纫、编织等。这些家长能够让孩子有资源可以共享,也能够参与到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来。还有的家长是职业能手,这些家长,我们把他的职业做成课件或者是影像文件,结合他的演示和老师的辅助,让孩子对新农村,新科技,科学在农村的实际运用有切身体会和感知。家长资源的运用和课程开发,是农村原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3、课程从高结构为主向低结构为主进行过渡,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是相对专业发展较好的薄弱园所转型的方向。
有部分城区薄弱园所管理比较规范,师资也比较稳定,相对水平较高。但是苦于缺乏政策支持和专业的引领,一直处于发展瓶颈,不能突破。教育理念跟不上,课程结构老化,停留在高结构的集体课程为主。对于这样的幼儿园,我的思路是引导教师学习区角活动的观察和记录,顺应孩子个别化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师们专业发展到一个新的层次,是一条艰辛却有意义的路。
例如四照园幼儿园的帮扶实践中,我从带领教师们学习朱家雄教授的《记录,让教师的教学有意义》和《记录,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开始,引导教师们研读、借鉴,然后结合实例研讨,尝试在区角活动中学会观察、指导及记录。慢慢的,老师们从观察一个孩子到能够观察一组孩子;从流水账式记录到表格式记录,而且有针对性分析、思考和应对策略。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水平都得以上到新的层次。
(一)依托迎江教育大平台,就全区薄弱园所的科学保教共性问题开展全区大教研,保障培训机会均等,促进薄弱园所在共性问题的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每所幼儿园都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比如如何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进行区角和环境创设及如何指导;幼儿园安全管理措施、保育员管理;如何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问题,在这些薄弱园都普遍存在并且急需解决。我把这些共性都找出来,利用教育局的平台,开展大教研活动。
比如,《幼儿教师可以写些什么》、《保育员在保教工作中的角色认知》的区级讲座、《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园际交流研讨活动的开展,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帮扶的每所幼儿园都在教研之后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大教研活动的开展,时间集中,参与面广,管理者和幼儿园的教职员工也有了更多更深的学习交流的机会。
(二)积极搭建平台,增加老师锻炼的机会,加快教师们专业成长的速度。
(1)一课三研,同课异构,人人献一课等活动,让教师在研课中抱团成长。
“一课三研”、“同课异构” 、“人人献一课”等活动,让老师抱团研究、抱团成长。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们各展所长,集思广益,在一起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且,慢慢在其中纠偏,回归正确的教育之路。
(2)教师互助,共同成长。
教师的技能技巧是教育教学中的有效辅助,扎实的技能是教师必备的要素。我用师徒结对、互助小组等形式让教师们互通有无,结对成长。
(3)外在平台,积极参与。
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和交流,让老师们得到锤炼,提高专业水平的同时,增加专业自信,引发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
比如迎江区三定备课、迎江区百名教师结对成长、安庆市优质课观摩研讨、安徽省游戏活动、全国教育教学设计等,让教师们用展示、比赛、学习、交流等不同形式参与进来。积极抓住每一次机会,加大专业打造力度,争取让老师得到最快速的成长。
(三)将师徒结对的帮扶模式复制和创新,扩大辐射和影响面,让更多的幼儿园提升教育教学的水平,是一条可行之路。
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开展师徒结对。不仅可以在一所园内开展,还可以加复制和创新,将之进行全区推广和辐射。
在区内,有五所幼儿园作为我的结对帮扶对象。针对不同的园所,我根据园所发展水平和需求,因地制宜制定帮扶策略。我用8次听评课,四次集中的研讨和讲座、互动解决欣欣幼儿园的音乐教育瓶颈;用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帮助华二小幼儿园解除科学活动的困惑;用园际交流的方式指导四照园幼儿园的区角创设与指导难题;用我的优秀徒弟送讲座、送材料下乡等形式引导长风中心幼儿园的阅读活动有效开展。
(四)线上线下的交流、实践和互动,是新媒体时代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
迎江教育网给区内的名师交流和辐射搭建了一个网络平台——迎江区三名工作室。由于网络互动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而且参与的人数可以不限,因此,这是一个很好的交流方式。每个月我都会留出一个晚上,在线和老师从教育困惑、教学设计、教育笔记、教学反思、读书心得等方面进行交流。老师们畅所欲言,我聆听并且参与互动和点评。然后我利用帮扶的时间进班听课,组织老师研讨,通过大家的讨论,提出建议,实施、改进然后再实施这样的循环,让徒弟成长,进步,让所有老师们共同成长。慢慢的,老师们的教育理念正确了,教学思路清晰了。正确的儿童观也随之建立。并且,老师们通过交流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五年之中,安庆市教师技能、师德比赛、迎江区百名教师成长课堂大赛、迎江区首届幼儿教师教玩具制作大赛的一等奖都被我帮扶的幼儿园收括囊中,迎江区三定备课、名师展示活动、区角园际交流都在我帮扶的园所开展。省级课题《幼儿园语言教育教玩具设计与应用》落户在帮扶的幼儿园,《三只猴子》《做孩子的榜样》《应不应该查下去》等教学、研讨的案例相继发表在全国核心杂志上。
结语:六年的帮扶工作,我扎根其中,身体力行,总体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幼儿园管理水平在提升,教师专业在成长,社会在肯定。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仍然很多,情况仍然堪忧。即使这样,我们仍然相信:积跬步以至千里,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愿意投身和关注的的人越来越多,每个人都从”我“做起,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就不知是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