郦晓工作室(
http://stock7.blog.tom.com
)
前一段我在北京某医院做了一个鼻息肉切除手术,花费不菲不算,还折进去不少时间,但是这是值得的,做完以后,感觉是“焕然一新”。
传统观念上,我们就不认为医疗是一种消费,医疗费用是我们要努力回避的支出。诸如牙病这样“不是病”的病通常是能扛多久就多久。
但是反过来,我们又很自然地购买彩电、冰箱之类东西,并且可能的情况下,总是会买好一些,这被认为是能够提升生活品质。根本来说,这是因为以前的生活水平有限,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有限。
那么现在,对许多人来说,购买彩电、冰箱不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么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就是一个认识问题了。
就鼻息肉来说,以往可能就是医生目测一下,然后在不施麻药的前提下切除了。现在复杂得多,医生坚持基于CT来诊断,手术则需要住院进行,术前要进行一堆手术适应性测试。
这是今天最引人垢病的医患关系话题。医生那么做的理由之一是,为可能的医疗纠纷做准备。那么这里不是医生对患者的重视程度提高了,而是患者对自身的重视程度提高了。
医生正在成为一个受抨击的群体。他们似乎让我们接受太多的检查和处方。但是如果我们抛开“550万天价医疗”这类相当特殊的案例,就会发现,医疗还是一种相对透明的服务,任何一项检查、任何一张处方单,都在接受,诸如医保等多方的监管。与此对应,没有人会认真分析洗衣粉的配方。
北京的每一家大医院都人满为患。夏天的时候,一些人在前一天晚上就开始等候挂号了。而医院里,人流的密集程度运远超过了小商品市场,护士高举喇叭,而医生则抱怨一天承接了太多的诊断。
这同其他的消费全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经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大医院背后的医疗能力,另一方面,人们显然还没有作好为品牌支付溢价的打算。
我们缺乏听取医生们认识的态度。其实他们正在实践工业化国家的一些思路,诸如医生不只是受人尊重,同时也是高收入的职业,因为生命是最为宝贵的。我们基于自身的立场,也可以部分接受。
价格高低和支付能力是两回事情。今天住房价格也很高,但是年轻人可以通过按揭的方式提前拥有住房,然后是逐步还贷。医疗无疑有更高的优先性,银行可以提供这类服务,关键在于人们在观念上要接受这类服务。
更为关键的是社会统筹,医疗支出毕竟是一个概率问题。目前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的人群仍然有限。有些重视人力资源的企业,在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再加补充医疗保险,而员工个人还可以再选择商业医疗保险,这样下来,发生医疗费用个人承担部分就很有限了。
如果缴纳了保险费用又没有得病……那么没有得病难道不是最好的事情吗?